知识网
  • 主页
  • 教子有方
  • 注意力训练
  • 教育方法论
  • 名人教育
  • 智力开发
  • 儿童阅读
  • 国外教育
  • 英语学习
  • 性教育
  • 幼教报道
  • 性格养成
  • 儿童健康
  • 大话育儿
  • 综合育儿
  •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育儿 > 数字入诗韵味添

    数字入诗韵味添


    时间:2014-07-01 21:03:13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点击:4203

      数字入诗韵味添

      导语: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百、千、万,看来简简单单,枯燥乏味,可被诗人巧妙地运用到诗作中,采用夸张、重叠、铺垫等手法,或写景状物,或抒发情感,或刻画人物……

      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百、千、万,看来简简单单,枯燥乏味,可被诗人巧妙地运用到诗作中,采用夸张、重叠、铺垫等手法,或写景状物,或抒发情感,或刻画人物,却能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使作品骤增神韵,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以数字入诗写景状物,鲜明生动

      数字入诗用来写景状物,使得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更加鲜明生动。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即景小诗,写出了诗人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感受的轻松愉快。在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两”、“一”、“千”、“万”四个数字,以一幅幅看似独立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首句写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丛中婉转歌唱。“两个”黄鹂为一对,是雌雄双栖,所以和鸣相亲,仿佛是美妙和谐的音乐,传达出闲适自得的心情,激起人们无穷的遐想。次句写“一行”白鹭在蓝天上自由飞翔。天空的碧蓝连着江水的碧蓝,在这个浑成的境界中,“一行”白鹭上上下下,来来去去,点缀其间,充满无穷的生活情趣。前两句中数字的运用再加上“黄”“翠”“白”“青”的色彩描绘,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色彩绚丽的图画。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千秋的积雪,表明时间的漫长。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第四句写从门前俯视江面,可见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即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安史之乱平定后,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后两句中“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开阔!

      又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为一首独立的山水诗,由于巧用数字,使得它格外隽美。“千山”“万径”描绘了一个空廓寥落的茫茫雪原,这样的寂灭沉默,凸显了“舟”“翁”之“孤”之“独”,强化了主人公凛然不可侵犯的强大的生命意志与激情。如果没有“千”、“万”两字,“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再就是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本来都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放在“千山”和“万径”的后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妙用数字写景状物的诗作,在我国古代诗歌文化宝库中,可谓俯拾皆是。如王建《古谣》诗云:一东一西垅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

      诗中“一”这个数字运用自如地被嵌入诗中八次,实际是以一种数学语言,寓世事与人生哲理于写景状物之中。宋代邵雍五言绝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二十字的一首小诗,诗人却巧妙地把“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嵌入其中,勾勒出一幅清新别致的田园风景画,把江南小镇的景色,活脱脱展示在人们的眼前。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作者信手拈来,数字列举由小到大,使人联想到雪花纷纷扬扬,与芦花融成一片的景象。

      以数字入诗叙事抒情,亲切感人

      数字入诗用来叙事抒情,使得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亲切感人。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数字情诗,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爱情诗中的经典。卓文君新婚不久,丈夫司马相如便别她赴长安做官。哪知丈夫地位一变,奢念顿生,既期纳妾,又欲休妻。可痴情的卓文君却朝思暮想,等待丈夫的万金家书,谁知五年后,等来的却是丈夫派人送来的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明白丈夫的意思,家书中无“亿”即表示丈夫已经无“意”了。她感慨万千,马上提笔疾书,把司马相如带来的十三个数字嵌入诗信中:

      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链环从中锉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作女来我作男。

      诗中数字用法巧妙,从“一”写到“万”,又从“万”写到“一”,既表明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又寄寓着对夫君的期盼。可谓峰回路转,情切切,意绵绵,泪涟涟,思万千。司马相如读了妻子的诗信,深深被卓文君的忠贞品质所感动,回顾往事,他羞愧万分,于是火速将卓文君接到京城,从此两人相敬如宾。又如张祜《宫词》中: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中每一句都嵌着一个数字,句句用数字来表达宫女繁复的哀怨之情。数词的运用使得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前半首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三千里”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表现其深浓的恋乡情结;“二十年”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表现其在森严的皇宫虚度二十年,无异于活着的死人。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的悲惨。后半首转写怨情,“一声”写唱歌,“双泪”写泣下。“一声”和“双泪”对举,写出了宫女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与张祜同时的诗人杜牧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一首酬张祜的诗中有“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句。这说明,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当时传入宫中,曾为宫人广泛歌唱。这类引入数字用以叙事抒情的诗也不胜枚举。如李白《秋浦歌》诗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的头两句劈空而来,“白发三千丈”?简直匪夷所思。但是读到下句,方才明白,因愁而生白发,这白发使无形之愁有形化,仿佛可触可感。诗的后两句道出愁的渊源:“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作者一照镜子才大吃一惊,自己只不过五十多岁,但已老态龙钟了,早年的雄心壮志已无法实现了,不免自叹岁月蹉跎,这一切悲愤和愁苦便是首句白发“三千”的根源,可见数字为诗作增加的艺术魅力。

      以数字入诗刻画人物,鲜活饱满

      数字入诗用来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杜牧赞美一位歌妓的姿容美丽的。首句中的“十三余”,是“婷婷袅袅”歌妓的芳龄。此句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第二句中的“二月初”虽指春花,但显然是以花比人。以二月初的豆蔻比少女的娇嫩,以它在春风中摇曳的娇姿比少女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这种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诗人写这首诗时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他在第三句提到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的“十里”长街“扬州路”。诗的最后一句“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未明说,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

      白居易在他的名篇《琵琶行》中,多处巧用数字,把诗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楚楚动人,真实可信。“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这“千”、“万”、“半”写出了琵琶女不愿露面、十分羞赧的神态。琵琶女有娴熟的技艺,有绝世的容姿,却有悲凉的身世。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她不想见人,“千唤万唤”才肯“出来”,并不是在拿身份、摆架子,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逼真地描绘了她的出场之态,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转轴拨弦三两声”,写琵琶女校弦试音,“三两”将琵琶女弹奏技巧的纯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得你耳中犹有“琵琶声”在回荡。曲终了,艺女用拨子对着琵琶的中间用力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四根弦同时发声,象撕裂了绢帛,多么生动、逼真、形象!在通过琵琶女的自述交代琵琶女身世时,作者也用了数字,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些数字的运用,不仅使女主人公当红时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而且对她后来由于年老色衰、被繁华的生活抛弃、只好在江面上只身守空船的形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反衬。

      妙用数字刻画人物,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不少佳句,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简直就像电影里的一个特写镜头,在一瞬间,镜头由远拉近,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正因杨玉环有如此的绰约风姿,难怪乎能起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效果。

      附

      1、数字入诗别样美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

      把十个数字嵌入诗中,开“十字诗”之先河,首推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寥寥几笔,描绘出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后来成为古代儿童入学写字描红本上的诗,也是儿童学习一到十的计数,是数学上的科普诗歌。

      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游山玩水,碰上大雪,触景生情,口吟数字诗,形象地描绘雪花飘落与芦花融为一体的情景:一片-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清代女詩人何佩玉擅作数字詩,連用十个一字,不觉重复,所写的景物亦臻画境。

      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抹黃叶一僧归。

      明代江西吉水人罗洪先,乃嘉靖年间状元。一次他与友人乘船到九江,遇一船夫出数字联请对,船夫写的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这副对朕,经过了几百年,竟没有人能对得出。古人也用十个数字,作成一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上联: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写出后,曾长久的无人能对,后来有人运用五方和五行,终于对出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相传,苏东坡与学友赴京赶考,因涨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搁时日,眼看应考就要迟到,学友叹曰: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亦用数字入联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上联从一数到十,下联又倒着从十数到一,不仅数字使用巧妙得当,而且将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赴京赶考的艰难表述得淋漓尽致。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从南宋杨辉开始,元代的朱世杰、丁巨、贾亨、明代的刘仕隆、程大位等都采用歌诀形式提出各种算法或用诗歌形式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

      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葭生两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水深、蒲长、葭长)怎定?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代表作。《算法統宗》全书十七卷,广泛流传于明末清朝,对于民间数学知识的普及貢献卓著。这本书由程大位花了近20年完成,他原本是一位商人,經商之便蒐集各地算书和文字方面的书籍,編纂成一首首的歌谣口诀,將枯燥的数学问題化成美妙的诗歌,让人朗朗上口,加强了数学普及的亲合力。

      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这个问题在宋代一本笔记书里也有一个诗歌解法:

      三岁孩儿七十稀,五留廿一事尤奇。七度上元重相会,寒食清明便可知。

      古代称正月十五为上元,所以上元指15,又称冬至百六是清明,寒食是清明节前一日,所以寒食清明指105。这二首诗解法都一样,答案是23。

      程大位还有一首类似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紛紛,薄酒名醨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飲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顏生。试問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

      这道诗题大意是說: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們总共飲下19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別是多少瓶?

      在元代有一部算经《详明算法》内有关于丈量田亩求法:古者量田较润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详。若见涡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为方。却将黍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

      明代南海才子伦文叙为苏东坡《百鸟归巢图》题的数学诗: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谷!

      经运算:“天生一只又一只”,是1+1=2。“三四五六七八只,乃3×4=12,5×6=30,7×8=56。四组数字相加之和,正好是100只。这首诗有如智力游戏,启人以智。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珠算的产生和数学的歌诀分不开的。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叫作筹算。所谓筹算一般多用长短粗细相同的竹木棍,按纵横方式摆成不同行列来表示数目,是古代最初四则运算的一种方法。珠算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由筹算演变为珠算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早期先有筹算的各种简捷的算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筹算的“归除歌诀”、“起一歌诀”等一系列的歌诀。“二一添作五,逢二进一十”之类的归除歌诀,这是大家所熟悉的。这一类歌诀,最初见于杨辉的“乘除通变算法”(1274年)。它的形式与各句的口诀的前后次序和流行到现在的这一口诀略有不同。后来朱世杰《算学启蒙》(1299年)卷上“归除歌诀”三十六句和现在通行的珠算口诀大致相同:一归如一进。见一进成十。二一添作五。逢二进成十。三一三十一。三三六十二。逢三进成十。四一二十二。四二添作五。四三七十二。逢四进成十。五归添一倍。逢五进成十。六一下加四。六二三十二。……九归随身下。逢九进成十。有了“归除”歌诀之后,筹算乘除法,每位得数,按归除歌诀一呼即得。不够除时,又有“起一诀”,除数和被除数首位数字相同时,又有“撞归”歌诀。在有了各种简捷算法,特别是有了歌诀之后,筹算工具就显得十分落后,口中一呼:“二一添作五”,但是把原来位置上的一变为五,要一根根地添入四根算筹,手赶不上嘴,于是人们就用一粗珠子来代替一根根算筹,再把它穿起来,拨动珠算来代替算筹,并且把上面的珠算机下面的珠算区别开来,下面以一当十,上面以一当五,这样大量计算问题更快更便利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家药铺,其正面柜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盘,确认画中之物是与现代使用算盘形制类似的串档算盘。宋末元初人刘因的《静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盘》为题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

      这说明算盘在宋元时期已出现使用了。后来程大位经过数十年努力于1592年写成《算法统宗》十七卷,其中关于珠算盘定位方法、加减乘除歌诀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从明清以后再也没有修改了,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运用这些方法和歌诀。

      2、数字入诗韵味长

      数字入诗,使诗的节奏更加明快,语调更为清新,令人百读而有余香。如果在一首诗中嵌入较多的数字,而且用到好处,那就更称得上奇了。

      数字入诗,使诗的节奏更加明快,语调更为清新,令人百读而有余香。如果在一首诗中嵌入较多的数字,而且用到好处,那就更称得上奇了。如人们最为熟悉的一首儿童启蒙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全诗共二十个字,竟嵌入十个数字,又用得自然而不堆砌,人们称赞不已。

      西汉武帝时,司马相如被召入宫后,陶醉于豪华的官宦生活,对远在家乡的结发妻子卓文君慢慢淡忘,起初还有书信来往,后来连信也很少写了,在最后的一封信中,却只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一些数字给妻子。文君见信后先是落泪,后悟出在司马相如眼里,往时的夫妻恩爱早已像数字一般枯燥无味了。伤心之余,她给司马相如回了一封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这是一首咏叹别离之情的数字诗,回答了司马相如信中的一堆数字,读来令人柔肠寸断。

      南朝时,鲍照诗云:“一身事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六乐陈广坐,祖帐揭春风。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诗共十韵二十句,嵌入十个数字,诗意高古,“俊逸鲍参军”果然名不虚传。

      郑板桥一次到扬州,与好友柳先生一起到“小玲珑山馆”参加一个诗会,会上作《咏雪》诗云:“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看不见。”诗中嵌入十二个数字,获得满堂喝彩。

      乾隆皇帝下江南,舟过长江,见江边有一只渔船,一个渔翁正在忙着,时正秋晚,明月悬空,景致迷人,乾隆即命纪晓岚作即景诗,纪晓岚随口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诗中竟用了十个“一字”,摹景壮物非常得当,得到乾隆的赞赏和奖励。

      3、转数字入诗更风流

      数字通常是枯燥的,但如果把它用入文学作品——诗词曲联中,却往往含情带意,摇曳生姿,深化意境,由此也涌现了许多传诵千古的“数字诗”。

      数字入诗的历史,真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诗句使用了数字。据统计,单是《国风》中使用数词的诗就多达46首。在《唐诗三百首》一书所收录的诗作中,含有数字的诗作更是多达130余首,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数字十分受到古人的青睐。

      数字诗分为以下几类:

      一、“十”字令诗。这是数字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将“一”到“十”十个数字嵌入诗中。

      宋代理学家邵康节写有这样的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20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画,读来琅琅上口,因此旧时被选为私塾的”描红贴”,流传很广。

      相传苏轼与同窗赴京赶考,学友因为天气耽搁担心迟到,感叹成诗曰: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轼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

      吴承恩《西游记》中一段“红轮西坠”后天色已晚的景色描写:十里长亭无人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声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清《归田琐记》中有一首诗,刻画的是当官时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而后“荣归故里”“赋闲在家”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值得玩味:一命之荣称得,两片竹板拖得,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五十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七品堂堂考得,八字衙门开得,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

      《红楼梦》第17回,曹雪芹用此形式为一清客画像: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张纸牌,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再如下面这则十字令摘选了叶绍翁、欧阳修、李白、李颀、杜甫、白居易、韩偓、韩愈等八位诗词大家的名句。名家荟萃,佳句联翩,堪称珠联璧合,妙趣天成,不失为文坛一段佳话: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月山城未见花,三山半落青天外,四座无言星欲稀,五更鼓角声悲壮,六军不发无奈何,七月七日长生殿,八尺龙须方锦褥,九华帐里梦魂惊,十生九死到官所。

      国民党统治时期,重庆一家晚报曾登过这样一首描绘中小学教师困苦生活的”十字令: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七天一星期,八方逛几回,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民间流传有许多有趣的数字诗,如:为贪官画像:一心二用,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面楚歌,五斗折腰,六亲不认,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霄难逃,十恶不赦。

      勾勒奴才相:一幅奴才相,两手往下垂,三角眼闪亮,四楞脸堆媚,五官不端正,六神透阴气,七寸长脖子,八两小脑袋,九根黄胡子,十分不像人。

      赞颂廉政官员的: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赞誉,五湖四海,六神镇定,七情安然,八路作风,九泉无愧,十分可贵。

      赞扬教师的:一腔热情,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常青,五脏六腑全掏尽,七嘴八舌成文章,九章数学,十分哲理,千万桃李喜成才。

      二、“一”字诗。这种诗只用“一”字。

      唐代王建有这么一首《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这里短短的28个字中有着矛盾的8个“一”,但都统一在一幅风景画里,可见“一”字有多么强的表现力。

      元代无名氏有一首散曲: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全曲嵌“一”字竟多达二十二个。作者在年华易逝、光阴催老、人生如梦的叹息中,寻求着自己的人生位置,情绪看似旷达,实则透露着辛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也是有名的数字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清人陈沆(也有人认为是北宋苏轼)有一首与此相似的诗: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两首诗出现了十个“一”,创造了一个渔翁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也写过一首同样的诗:一花一枝一矶石,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寺中,一林黄叶一僧归。

      连用十个“一”字却不使人感到重复,而是意境悠远,妙趣横生。

      清代侯善渊的《一剪梅》是这么写的:一个尘劳一个忙,一自离别,一得真常。一天精秀一天凉。一点清光,一带凝阳。一气相交一气张。一结神丹,一命延长。一灵透人一云房。一对金童,一引仙乡。

      全词60个字里竟有16个“一”,比起上面的两首诗,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是别有一番情趣和风味。

      三、数字回环诗。就是诗歌中一到万(或十)几个数字回环使用。

      这类数字诗中,最为著名的还是卓文君的那首诗。传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几经周折,终成眷属,回到成都。不久,汉武帝下诏来召,相如与文君依依暂别,回到京城为官。岁月如流,不觉过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书。万没料到盼来的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家书。文君反复看信,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卓文君既悲痛又愤恨,当即复信叫来人带回。信的内容是这样写的: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对这首用数字连成的诗一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把文君接往长安。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无名氏写的,只是用了万到一十三个数字:柳絮飘飞,万朵入云间,一去无归期,千般情不舍。望断天涯,魂随魄也依,百转盼回归,,寝无言,食厌味,倚门伫立,怎奈十月雪花漫天舞,不见伊人归,空叹息,重阳九,赏菊桂,登高远眺,形影孤单独自泣眼看八月中秋,叹,月圆人残缺,遥对蟾宫祷佳期七巧之期时,牛郎织女亦相会,便我独饮相思泪,谁怜惜?炎炎夏至六月心,心寒不觉身子温,只字片影无踪迹,一片忧伤没法医。五五端阳划龙舟,江上游客皆成对,思念化作江水流,欲诉衷肠无知已。转眼四月采桑节,忙里偷闲问鱼雁,可带佳音归?雁无语,振翅飞,鱼我声,潜水底。看,三月桃红柳绿时,春色好,我心更劳累,枉费了一片心机,莫不是,二人相携漫步路,一切随风吹?犹自瞎猜疑。忽听喜鹊啼不住,望君,笑挥手臂,喜孜孜,欲笑泪先滴!

      还有现代人的数字诗《劝世杂言》写的甚好:一日二三餐,间隔四五时。六七八分饱,活到九十百。千万勤劳动,坐吃亿万空。千百纨袴子,十有九八穷。七六古为稀,五四今当年。三心二用者,一事皆难成。短短十二句,就从一写到亿,又从亿转回到一。妙极了。这首《忆二十年同学聚会》也不错:一别二十载,转眼三四零。再婚有五六,七八成发达,健在九十九?八七年六月,奔五湖四海。盼三二年后,一班再团圆。

      四、“三”字诗。三在古代有反复多次的意思。在诗歌中一再巧用“三”,叫“三字诗”。

      据明代陈耀文《花草粹编》中记载,明代有人生第三个儿子时,当时词人王正之,戏作含有“三”的数字词祝贺,有人称之为”三字词”,词虽一般,但其旁征博引,足见其四书五经之功力。其词如下:

      喜迁莺:古今三绝,为郑国三良,汉家三杰。三俊才名,三儒文学,更有三君清节。争似一门三秀,三子三孙奇特,人总道,赛蜀郡三苏,河东三薛。欢惬。况正是三月风光,杯好倾三百,子并三贤,孙齐三少,俱笃三余事业。文即三冬足用,名即三元高揭。亲朋庆,看宠加三分,礼膺三接。

      五、“九”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反复使用“九”字。

      如宋代王喆的《黄河清·按一百八数》:九曲黄河分九转,洪波大浪清净。九江共同,合就俱来归正。九鼎中间显现,九宫阐、端流一定。玉翻金泼盈盈处,倒侵九曜开影。九霄翠碧相齐,九皋有,鹤鸣迎接精莹。九光洞,明返照,灵辉堪并。九曲神珠跳跃,九仙至、如然游泳。淇殚澄彻成功行,九天通圣。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旧历九月九日成为重阳。王喆是陕西咸阳人,字知明,号重阳,所以他这首词共用12个“九”字,凑足108数。不过,内容枯燥乏味。

      六、杂数诗。就是诗歌中运用数字没有定数和规律,只根据诗歌的需要来写,古代的数字诗大多属于这一种。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进梅花都不见。

      这首诗被认为是出自徐渭徐文长的《雪景》。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借酒赏梅,便进前求饮。秀才们不识泰山真面目,道是诗人聚会,不会写诗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长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咏雪诗来,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骂成“一片”了,说道,你这俗子是否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想不到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出,秀才们顿时大惊失色。白雪飞入号称“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种深邃苍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构思,当真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最妙的要数明代诗人伦文叙给苏轼的画《百鸟归巢》配的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一只又一只”加起来就是2只,“三四”相乘得12,“五六”相乘得30,“七八”相乘得56。把2、12、30、56加起来,总数恰好为100,与画题相合,可见诗人的机巧。

      七、数字隐秘诗。就是将数字用谜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有情趣。

      宋代才女朱淑真,临终前写的《断肠谜》算是这一类数字诗:下楼来,金簪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整首诗暗含“一”至“十”十个数字,句句充满对负心人的谴责,倾诉自己无限的哀怨!诗中隐藏的数字,你能找出来吗?

      后人填了一首《玉房怨》,与上面的《断肠谜》大同小异:元宵夜,兀坐灯窗下。问苍天,人在谁家?恨玉郎,全无一点知心话。叫奴欲罢不能罢,吾今舍口不言他。论交情,曾不差。染成皂,难说青白话,恨不能一刀两断分两家。可怜奴,手中无力难抛下,我今设一计,教他无言可答。

    文章链接:/etjy/zonghe/20140701/1043.html
    (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分点, 情趣, 教学, 数字, 诗歌, 诗选, 韵味,
    赞助商链接

    儿童算术游戏
    Copyright © 2005 - 2014 幼儿教育网 联系站长QQ:2372-4776-8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妈妈 版权所有:京ICP备12036128号-4 10.6 ms2 sql: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