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读书,便没有教育
乍一看,读书跟教育毫无关系,实际上却是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关于教学与教育,我倒认为学校应该发起一场大辨论,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眼下,各校都在猛抓高考,声称这就是教育。然而,高考更多的只是教学,而不是教育。赫尔巴特曾说,“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但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准确地说,教育应该包含教学,而教学却不一定是教育的全部。
在社会上,每天都有教学无时不在发生。老偷正在教小偷如何偷东西,老鸨正在教妓女如何卖淫,老师傅正在教学徒修车,这些显然都不是教育。那么,教师的教学难道就是教育吗?将教学作如此类比,恐怕很多教师并不服气。教学生如何应付高考,考上大学后找好工作,老师们觉得自己如此高尚伟大,怎么会沦为了老偷或老鸨的角色?你说教学生如何解题是学习知识或技术,但修车也有汽车知识和修车技术——你没有发动机的知识,又如何修车?事实上,老偷教小偷也是找一份工作。有人又会说,小偷的偷盗是非法的,而学生找到的工作却是合法的——那么,老泥水匠教学徒一点手艺活,并以此为生,这总该是合法的了吧?既然如此,教师的教学总该跟老泥水匠的工作一样了吧?
那么,除了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外,教育还应该包括什么呢?这个问题,便要涉及什么是人了。在本质上讲,教育学就是一门人学。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因为说到底这个问题要涉及到价值取向。民主主义的价值是将人视为有尊严的个体,其教育也就是使学生成为他自己;专制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将人视为工具,其教育也就是使学生成为奴才或工具。比如,一个学生有点特殊才能,偏偏不喜欢学习,教师便可能采用高压政策,强迫学生学习。这种强迫,还是以爱的名义来进行。此时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教师只为了自己多挣高考奖,不惜牺牲学生的个性,而打着热爱学生的旗号;二是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取向,稀里糊涂地牺牲了学生的幸福。为什么?因为幸福是个人的感觉,不是别人来决定的。你说你是热爱学生,考高分是为学生的幸福着想,这显然是一种专制主义的价值取向。因为,学生的幸福是由你所决定的吗?
前段时间,我曾向年轻教师推荐书,后来我也想清楚了。既然别人不能从读书中找到幸福感,我为什么要强迫别人读书?对于这种极权主义的思维方式,我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我最后才不无遗憾地选择了放弃。然而,一些教师却不会放弃,为了升学率和高考奖,他们不断强迫学生学习,没有了价值取向,最终失去了底限。
我放弃了劝导别人读书,然而我自己却不能放弃一个信念:没有读书,便没有教育。老师们可以让学生考高分,但要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蒙学生的思想,激活一个鲜活的生命,最终让其成为他自己——教学只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这便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思想,要有鲜活的生命,要有精神世界,要有价值取向。要达到这一步,教师必须坚持读书—–教师自己都没构建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何以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年轻教师们在大学里读了几本教材,其实远远不够启蒙的标准。毕业后不读书,便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群体只是一个“脱盲”的群体。一位教师跟我说到这个问题时,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长大后适应社会。然而,如果学生只能适应社会,社会便不会有发展。那么,学生应该有哪些品质才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当下是什么社会?有什么特点?你的教育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
越往后面想,问题变得越来越深刻。教师们若能这样思考,并能积极地读书、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我相信,这样的教师将来必成大器。只可惜,有这种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的教师太少太少,中国教育大抵就被一群教书匠毁掉了。因此,老师们,从今天开始读书吧,不要让自己扮演老偷或老鸨的角色。
无论怎么说,我是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的。将来我离开这所学校后,也永远不会放弃。从启蒙过程中,我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怎么那么容易就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应该有这种勇气。做一个行走的教育人,到处播撒文化的种子,这是一个启蒙者应该做的。(2014-02-26中国教育报,原文载自新视界)
文章链接:/etjy/zonghe/20140701/1044.html(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反思, 学校, 学生, 家长, 教学, 教育, 文摘, 本质, 点击, 认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