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
  • 主页
  • 教子有方
  • 注意力训练
  • 教育方法论
  • 名人教育
  • 智力开发
  • 儿童阅读
  • 国外教育
  • 英语学习
  • 性教育
  • 幼教报道
  • 性格养成
  • 儿童健康
  • 大话育儿
  • 综合育儿
  •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育儿 >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时间:2014-07-01 21:05:02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点击:1211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发生在中国的,单纯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教育的中国问题”,就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在中国有关教育的各种问题。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社会应该为青年创造上大学以外的出路

      有人说现在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要多考几次才公平。其实,高考的“一考”是定不了终身的。如果社会本身是健全的,高考指挥棒你可以不听。如果你选择了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就不再考,这根指挥棒就奈何你不得。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应该是40%。如果剩下60%的青年没有出路,或者说与那40%上过大学的人比以后的差异会很大,情况是可以想象的。经济和教育都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入学率也在50%左右,不会超过60%,为什么就没有高考的压力和恶性竞争?因为在义务制教育结束后,学生就开始分流,一部分人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不上大学;剩下的人也不会都选常青藤大学或顶级的大学,比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太理想、估计自己又拿不到奖学金的就选所在地的州立大学,学费便宜或基本可免除;不想进一步深造研究的会找实用型的大学;申请失败的学生也会不得已求其次,或者先工作再找机会。

      可是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上名校作为唯一目标,根本原因是残酷的社会现实——青年的出路越来越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差。社会解决好这个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才能够保证各级学校是良性竞争,也能保证各种人才得到发挥,也能够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使孩子成才。一味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政府来说是不负责任,对舆论来说是误导,对家长来说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条独木桥。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实质问题。

      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

      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社会用不着去干涉。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首先,学校的公正要靠政府。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要送孩子上学。义务制教育对政府也是强制的,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即使是现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其次,义务教育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国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这些不是中国的教育问题,而是教育的中国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但是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全面来解决这些问题,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是不可能的。(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

    文章链接:/etjy/zonghe/20140701/1232.html
    (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出路, 学校, 干涉, 思考, 拷问, 社会, 责任, 钱学森,
    赞助商链接

    儿童算术游戏
    Copyright © 2005 - 2014 幼儿教育网 联系站长QQ:2372-4776-8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妈妈 版权所有:京ICP备12036128号-4 15.6 ms2 sql: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