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学习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设制的。字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字谜,指所有的文字词语谜,如字类谜、词类谜、句类谜等。狭义的字谜,指单个汉字的谜语。后者注重文字形体的组合及偏旁部首搭配,要从形态、功用和意义上对谜底汉字各个组成部分作多角度描绘,词句简短,行文措词和谜面修辞技巧也比较高。
【概述】字谜就是以一个或几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这种谜语的编写或是利用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或是利用了汉字形、音、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显得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内涵。字谜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内容。(摘自黄高才《话说汉语》)
【历史】字谜,有制谜人和猜谜人,顾名思义就是制谜人造谜,谜一定要巧妙,然后由猜谜人解谜。在中国有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它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也曾被政治斗争和图谶术数所利用。到了现代,字谜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层次较高的娱乐活动在民间流行,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用字做谜底的谜语。南朝宋鲍照《字谜诗》之一:“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钱振伦注:“井字。按:四八一八,合则五八,五八,四十也。”清周亮工《字触》卷五:“‘贺、资’--荆公字谜: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
【结构】从字谜语言结构的表现方式上看,字谜由三个部分组成:谜面、谜底和谜目。
谜面,是猜谜时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给人做猜谜线索的话语。谜底,就是要人去猜测的本体事物。
谜目,有时候又指迷题,是谜面意义的真实所指,在绝大多数字谜中,一个谜底就是一个汉字。
1、谜面。字谜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它最能令人回味欣赏和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谜面。谜面,集中地体现了字谜艺术的精华。它通常由简短精炼而寓于形象表达能力的字词、短语、句子或歌谣诗词等形式组成。谜面语言,有着十分特殊的要求。首先,它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字谜的谜面,一定要借助事物的形象,将谜底汉字的主要特征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堆砌冗长晦涩,枯燥无味的概念术语,是不会受人欢迎的。其次,它还要对谜底的主要内容,如汉字的笔画、形状或者汉字的语词意义等典型特征,作高度集中的概括,为人们寻找和揭示谜底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如果谜面提供的条件不够充分,人们不能通过这个谜面找到谜底,那就是面底相违,谜面不合谜底了。第三,谜面一般不宜使用直接方式对谜底汉字特征作正面描绘,它要十分巧妙地隐藏起自己对谜底汉字诸种条件的表达。一个好的谜面,应该含蓄委婉,隐晦曲折;毫无遮挡、直截了当的表达,都会破坏字谜的趣味,使谜语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所以,谜面语言通常是采用一段别有所指的、充满暗示意味的话语。它表面上是在叙说一件与谜语真实意图完全无关的另外事情,诱导人们朝着与谜底内容完全相反的道路走下去,另一方面却又与谜底汉字密切贴合,由此就造成了谜面中的”别解”。谜面别解,是增添谜味,完成字谜制作的主要手段。
2、谜底。人们通过字谜这种形式,对楷体汉字进行了种种不依文字学原则的拆分离合,在这种变幻莫测的形体离析过程中,不仅突现了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形体结特点,也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汉字形体结构的直观认识。研究字谜,可以显示字谜内部蕴含着的编创设计规律,有利于整理民族传统文化,揭示游离于正统文字理论之外的楷体汉字民俗阐释特点。
下面举例说明这一点。如:”鸟落山头不见脚,四处皆水无处找。”这段话描绘了一个奇特生动的场景:一只大鸟飞到一座山头上,停落下来之后,才发现这里到处都是水,连自己的脚也因此失落找不到了。谜面叙说的情景固然奇异,但这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主要意义。在谜面的直接意义之外,它还隐含着另一层更深的含义。谜面在叙说大鸟和山头情景的同时,也提出了各种条件或规定。这些条件和规定,都与谜底汉字有一定联系。”鸟”、”落山头”、”不见脚”、”四周皆是水”,就是谜面给我们显示的各种条件。符合这些条件的汉字,才是谜底。一个没有脚的鸟,落在”山”头上,应是”岛”字。而”岛”字之义,也正符合”山下四周皆水”的要求。可见,谜面语言,类似于一个充满了暗示性含义的隐语,它是在一种闪烁其词的外表下,准备好了猜谜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种种线索。猜谜者不能被它的表面语意所迷惑,要做的应该是,思考和理解这段”隐语”的真实含义,依据谜面所显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找到符合条件的正确答案。
3、谜目。一个完整的字谜,在谜面、谜底之外,还要有谜目。谜目,是隶属于谜面,对谜底范围和数量起某种限定作用的词语。谜语的范围相当广,它不仅包括字谜,还包括物谜和事谜。物谜,指谜底是具体事物的谜语。事谜,指谜底是某种行为、动作的谜语。物谜和事谜,不仅谜底的范围与字谜大相别异,谜面设计和表达也有很大差别。为了使猜谜都明确所要猜射究竟是哪一类谜底,就要在谜面当中使用谜目,规定出谜底的大致范围。字谜谜面结束的时候,往往会用括号说明”打字”或者”猜字”,以便人们明白这条谜语是用来猜字的。在字谜中,谜目的另一特殊功用是来区分一面一底谜和一面多底谜。一面一底谜,就是一个谜面只有一个谜底。绝大数字谜都属于这种类型。一面多底,就是一个谜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谜底。这也是字谜中经常用到的。
如:惟有绿杨堪系马。(猜:打一字)–杵/他俩差点都当兵。(猜:打二字)–乒,乓/一阴一暗,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猜:打一字)–明
例1是一面一底谜,例2是一面多底谜,至于例3嘛,就是左右两边的比较。如果仅从谜面的字句上看,一面一底谜与一面多底谜在表达上没有明显区别。在一句话的谜面中,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用它来制作一底字谜,也可以用它来制作两底或两底以上的字谜。为了使猜谜者明白这个谜面的确切所指,就还在谜面后面用”打一字”、”打四字”等方式,规定谜底字的数量。谜目对谜语类别与谜底字数的规定和限制,给猜谜者指明了谜路,也扩大发挥了谜面
【历史作用】
字谜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以下五个方面:
1、为政治、外交、军事服务。《古微书》中引《孝经援深契》有谶语:”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卯金刀”,合之为”刘”;”禾子”,合之为”季”。汉高祖刘邦,字季。这条谶语显然是刘邦将要统一天下,为君王帝位神授制造舆论的。字谜在外交场合中也常被用来当作一个斗争武器。《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记:蜀汉张奉出使吴国时,曾在孙权前用字谜嘲笑尚书阚泽的姓名。阚泽不善此道,不能作答。张奉不免沾沾自喜,以为丢了吴国人的脸。这时吴大臣薛综出席对答,说:”我有一谜向先生请教:’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木苟(句)身,虫入其腹。”这首谜诗处处扣住”蜀”字,张奉感到国名受辱,于是勉强答道:”请再用这种方法比喻你们的吴国吧。”薛综应声答道:”无口为天,天口为国;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列官员皆嘻笑,张奉自取其辱,尴尬异常。在军事斗争中,字谜也常用来作为军事行动的联络暗号。唐武则天在位时,徐敬业集合扬州军队准备谋反,中书令裴炎在朝廷内部策应。结果谋事不密,反致泄露。朝廷在审讯裴炎谋反案时,只发现他给徐敬业的一封信,上面仅写”青鹅”两字。满朝文武皆迷惑不解,最后由武则天识破,说:”此乃隐语。青者,十二月;鹅者,我自与也。”原来,”青”字可以拆成”十二月”三字体;”鹅”字可以分离为”我自与”三字。裴炎是以此约定徐敬业十二月起义,他再从内部动手。自此,裴炎伏法,谋反事败。
2、发泄不满情绪。人民群众在反抗封建统治,发泄不满情绪时,也常以字谜作斗争武器。《后汉书·五行志》记,汉末献帝时,董卓擅权,颠乱朝纲,鱼肉百姓,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因而京城人民编制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童谣中的”千里草”,合为”董”字;”十日卜”合为”卓”字;”何青青”、”不得生”是说董卓虽然威势赫赫,但总逃脱不了人民的惩罚。此歌巧妙地诅咒了这个专横跋扈、丧尽天良的当权者。字谜是古代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谣谚、诗歌、小说、戏剧及各类文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魏晋两北朝的字谜初起时期,古诗歌谣就已经充分吸取了字谜的各种表现形式。清·翟灏《通俗编·识余》记,六朝乐府的子夜、读曲等民间歌谣中,就多以谐音法隐喻诗字之意。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以”芙蓉”为”夫容”;以”莲”为”怜”(爱)。”朝看暮牛迹,知是宿蹄痕。”以”蹄”为”啼”。”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晴”为”情”。此种谜例无数,不可尽举。当时文人也多扣住谜意,创作出许多别有情味的古诗。如南宋诗人谢灵运写的离合诗:”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咏情亦伤。剧哉归游客,处子勿相忘。”此诗五言六句,诗面极写离别伤感之情。每两句之中,又用离合法各自隐含”口”、”力”、”刀”三旁,合成后成”别”字。像这种诗意(谜面)与谜底同意相承的古诗,都有极高的写作水平。古诗歌中的字谜隐意别指的方式,由于能够委婉曲折地倾诉诗人的情感,使诗味更加含蓄浓郁,因而多被后代诗人承继。如唐·孟迟的《闺情》诗:”山上有山归不得,湘江暮雨鹧鸪飞。””山上有山”,既写了旅途的艰险,又暗藏着一个”出”字,最大限度的挖掘了汉字的表达能力,犹如画龙点睛之笔,顿使全诗增辉。宋·苏轼的《夜烧松明火》:”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用”十八公”暗藏一个”松”字,拟人比物十分巧妙,亦得力于字谜的离合之法。
3、故事情节的重要环节。小说戏曲中使用的字谜,也常常成为整个故事情节的重要环节。唐·李公佐写的传奇小说《谢小娥传》,说谢小娥的父亲与她的未婚夫外出被贼人所杀,谢小娥当夜就见其父托梦说:”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梦见其未婚夫说:”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此二语中隐含了凶手”申兰”、”申春”二人的姓名。谢小娥破谜后,女扮男装,明察暗访,果然报了杀父杀夫之仇。这种以字谜为主要线索,扣住凶手,帮助破案的故事,构思甚为别致奇特,开后世字谜进入小说故事的先河。戏曲中,字谜更是大显身手,妙趣横生。元代董解元的《西厢记》写张生与莺莺私约相见,就有托红娘传递的一首诗《明月三五夜》,诗中以”三五”暗指”十五”日夜晚。这时莺莺回书作谜时因羞涩忸怩的故作怒态,红娘不解谜字的张皇失措,以及见到张生见谜、破谜之后的喜不自禁,都使全剧达到一个高潮。
4、充作雅乐。并在酒宴游乐等各种聚会场合充作雅乐。对破解字谜的徐疾快慢,是古人辨识对方才智高下的一个方法。《世说新语·捷悟》记魏武帝曹操曾率军路过曹娥碑,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于是问主簿杨修:”解否?”杨修答道:”解。”魏武帝说:”卿暂且不说,待我思之。”行军三十里,魏武帝才说:”吾已得之。”两人互对答案,知”黄绢”是一种有色的丝,”纟”、”色”相合为”绝”;”幼妇”是”少”、”女”,合之为”妙”;”外孙”,乃”女”之”子”,相合为”好”;”臼”,是承受辛辣之物,”受”、”辛”相合为”受”(辞)。石碑谜隐”绝妙好辤(辞)”四字。此谜一揭,魏武帝十分感叹,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在酒席宴乐等各种聚会场合,人们也常以字谜代替酒令歌舞助兴,对猜中的人进行奖赏,对猜不中的人进行惩罚。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一次,北魏孝文帝设宴招待群臣,酒酣兴起之时,举杯口占一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易金钟。”。”三三横,两两纵”是拆卸”羽”字笔画,”金钟”是酒杯,古代又称”大白”。”羽”字加”白”合为”习”字。此谜为彭城王猜中,举座大欢。元·高德基《平山记事》说,元达鲁花赤八刺脱为国公时,一日燕集,曾随口行令:”一字有四个口字,一个十字;一字有四个十字,一个口字。”前两句指”图”,后一句指”毕”。此谜难度较大,在座的谁也没猜中,结果每人都罚了一大杯酒。
5、姓名及形成年代。古碑古墓的建造重修年月及碑主墓主姓名及形成年代。是否了解字谜的特殊表达方式,能不能准确地破译古代字谜,往往就成为考证和辨识古书故物的关键。东汉光武年代有一本著名的历史书《越绝书》。此书不撰著者姓名,只是在后序中以诗相代。诗曰:”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复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乡。不直自斥,托类自明。文属词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此书由于没有写明究竟为何人所撰,所以它的作者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明代,大文学家杨慎仔细推敲钻研了该书后序,才知道此书为东汉会稽人袁康、吴平所著。原来诗中”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暗射一个”褤(袁)”字;”厥名有米,复之以庚”,暗射一个”康”字;”禹来东征,死葬其乡”,是作者自述其为会稽人;”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暗射一个”吴”字;”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暗喻一个”平”字(屈原名平)。此谜既解,《越绝书》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吴、越二国史地的一本重要历史书籍。南唐文字学家徐铉之父徐延林在江苏宜兴当县令时,曾在县署掘得一块”后汉太尉许馘庙”的石碑,碑文为东汉时评论曹操是”治世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大名士许邵撰写的。碑文词藻华丽,极有气势,但是最后八个字”谈马砺毕,主田数七”,却不知是何意。徐延林揣摩许久,才得知这八个字是一个字谜,暗射”许碑重立”。原来许馘墓的碑刻由于风雨侵蚀,到了唐代,上面的铭刻都已侵蚀殆尽,模糊不清了。唐开元间,许氏的后裔在修墓时又在原碑上照旧刻重新镌刻,并且添加了这八个字。”谈马”指”许”;”砺毕”指”碑”字;”主田”指”重”字;”数七”指”立”字。如果不知”谈马砺毕,主田数七”是什么意思,那就会把唐时重刻过的石碑误以为是汉代的了。古代字谜也曾。如测字、抽签、相命、圆梦、图谶等,都是利用离合汉字的手法来迷惑和欺骗人。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记:宋徽宗时,成都人谢石在京师一带以拆字相命为业,预言人的祸福,很有些名气。一日,宋徽宗要东宫太子写一个”太”字,找谢石测算。谢石早已得知此事,见了此字以后,故作惊讶的说:”这个字有天子之气呀!’太’字下面的一点写得长些,略像一横。若把此横移在’大’字上,那不就是天子的’天’字了吗?”这种通过笔画移动变字的方法,在命相中应用极广。
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刘勰《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刘勰说谜语产生于魏代,是因为那时的文人创作了许多独立完整的字谜。如当时大文学家孔融写的一首”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每句四言,每四句或两句隐射一个字。全诗长二十二句,共八十八字。全文如下: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驰张。吕公矶钩,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鳦,隼逝鹰扬。六翮将奋,羽仪未彰;龙蛇之蛰,俾它可忘”(孔融字文举)。孔融的这首离合诗,已被公认为中国最早制作的完整而成熟的字谜了。这一时期,除了诗歌形式之外,人们还常常借助语言以外的实物来隐曲地表达文字之谜。《世说新语·捷悟》记载,杨修做主薄时,一次为曹操修建国府。在始构屋架时,曹操出来巡看,颇不中意。于是在相国府门上大题一个”活”字,不发一言就离开了。杨修一见此字,立即叫人把相国府的门拆去重修。他说:”‘门’中加’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是嫌门太大了呀。”这件事传开之后,曹操的制谜之巧,杨修的辨谜之捷,都被当时人们传为美谈。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字谜就已经流行了。不少文人名士都嗜好字谜,引为雅乐。晋朝的潘岳、南朝宋国的谢灵运、谢惠连、鲍照,齐国的王融,梁国的萧巡之、陈沈炯等人,都制作了许多类似孔融的离合体字谜。当然,从这一时期的制谜技巧来看,有了很大发展。在离合文字偏旁之处,还揉和了象形、比说、会意以及名物文化等许多方法,对后世字谜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宋元明时期,制谜和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字谜也不再局限于文士之中,而是浸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童谣歌赋、符瑞图谶、碑额书题、印章绘画、小说笔记、百戏技艺、酒令暗语中,都可以看到字谜留下的种种痕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民百姓,皆以谜为乐,以谜为戏,竞相猜测,蔚为一时风气。宋元时代,编字谜与猜字谜还被当作一种技艺,有人竟能以此为业,赚钱谋生。其中的佼佼者,竞能名播四方,流芳百世。宋·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记:”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杭之猜谜者,且言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问博洽,厥名传久矣。”正说明了当时字谜流行的盛况以及人们对能制谜、猜谜者的尊崇。
现代字谜是在古代字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后,字谜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活动,获得了新生,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景象。这个历来只为少数文人雅士所欣赏品味的”高级谜语”,在各类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不断出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阶段,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陶冶人民情操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游戏】
在日本很多人在无聊的时候都会跟身边的人玩字谜游戏。词语接龙也是其中一种。当然除了词语接龙以外还包括:词语接龙、全文字字谜、弃文字字谜。
1、词语接龙。第一个人说完一个词之后下一个人接上一个人词的最后一个假名继续接词。游戏结束的2个方法是:第一、某名玩家不能够根据前一名玩家的词末的假名接词。第二、某名玩家用假名ん结尾。(因为开头是ん的词极少。并且不常用)
2、全文字。以英文为例的话就是用一个句子把26个字母全用上的游戏。可以重复使用。字数越少越好。
3、弃文字。按照规定不能使用某个文字来写文章。
【练习】
为了帮助同学们寻求一条猜字谜的途径,下面从字谜创作所惯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掌握其固有的规律。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同样,猜字谜首先要了解一下它的构造。字谜的构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四种。即借字法、写义法、笔划交待法、拟人法。只要我们掌握这四种基本方法,最常见的综合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借字法。借字法,即借其他用字交待谜底。这是字谜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①合成法。由两个以上的字合成谜底。如“一字十八口,一字口十八,十八中有口,口中有十八”,谜底是四个字,每字都由“十”“八”“口”三字合成,第一句合成是“杏”,其他三句分别是“呆”“束”“困”。又如“二山穿在一起,猜出没道理”。前句是借“二”“山”两字,“穿在一起”是说谜底由“二”“山”合成,写出即为“击”。后句是为排除误解而设。合成法的特点是把所借来用以合成谜底的字,都在谜面上作了明确交待,有时采用一句话,有时采用一成语,有时只用两字,猜测起来较为省力。②加字法。交待谜底加上一字所组成的字,用以暗示谜底。如“见人就笑”,这是采用一句话提示谜底,因此不能把它作为通常的话的来理解。它的意思是谜底加上“人”字就成了“笑”字,由此复在谜底为“竺”。再如“有耳听不见”。是说谜底加一“耳”为“聋”,因此谜底应为“龙”字。加字法的特点是谜底加上的字在谜面中作了明确交待,谜底加上一字后所组成的字,有的作了交待,有的只是暗示,尚需猜测者自己判断。③减字法。交待一字减去一字(或两字)即为谜底。如“夫人莫入”,即是“夫”字去掉“人”字,谜底为“二”。再如“一了百了”,意思是“一”字没有了,“百”字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谜底为“白”。减字法的特点是谜底隐藏在谜面中,只需要你把应减掉的字减掉,谜底就暴露了。④离合法。拆开两字(或几字)各取一部分组成谜底。如“给一半,留一半”,意即拆开“给”“留”二字,各取一半组成谜底,即“细”。再如“彼此各有一半”,即是拆开“彼”“此”“各”三字,从中各取一部分组成谜底,即为“跛”字。⑤暗示法。交待谜底匿于某字之中。如“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堆在左右,挂在右边”,意即谜底在“走”字的“上边”,“坐”字的“下边”,“堆”字的“左边”,“挂”字的“右边”,显然是个“土”字。又如“天没有地有,我没有他有”,是说谜底在“地”和“他”字里,即为“也”。暗示法的特点是谜底较为暴露,易于猜测。⑥附会法。借用某个(或某几个)字,附会谜底字形,启发猜测者思考。
1、下面是一些字谜,试猜一猜各是什么字:①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更流。②砍伐森林,水必流失。③加一笔不好,加一倍不少。④说不叫说,拿不叫拿。
提示:①慧(此谜是根据谜面具有图画意味去合谜底)。②梳(用“增损法”去猜,“森”砍去“林”剩下“木”,“流”字失去“水”,留下后半部,组合在一起“梳”)。③夕(“夕”加一笔为“歹”,“加一倍”为“多”。根据字义、字形猜测)。④最(“最”上面的“曰”,是“说”的意思。下面是“取”,是“拿”的意思。但合在一起,却既不是“说”)。
2、下面是一些字谜,试猜一猜各是什么字:①走出深闺人结识。②床前明月光。③一月一日非今天。④贪前稍变变成穷。⑤半部春秋。⑥银川。⑦有人偷车。⑧自己。⑨秀才翘尾巴。
提示:①佳。②旷。③明。④贫。⑤秦。⑥泉。⑦输。⑧体。⑨秃。
3、猜下列形声字的字谜语:①先乘除(打一字);②楞(打一字);③木偶皇后(打一字)。
提示:①垢。解析:谜面用偏旁连系组合法。“无乘除,后加减”,是数学中的基本规则,人所尽知。这里只说半句“先乘除”,是为了引出下半句“后加减”。谜底字“垢”,可以拆分为“十”(加号)、“一”(减号)和“后”。三位连读,正好是后“加(十)减(一)”。谜面在用偏旁连系组合法时,同时采用了歇后和数学符号改读的修辞方法;在离析自然偏旁时,还做了笔画拆分。隐含着的主体谜面中,“后”字是肢体词,但受其对举的引导谜面“先乘除”影响,极易使人误认为其是衬垫语,而将谜底字猜测为“土”。②噪。谜面用偏旁连系组合法。将“楞”字,拆分为“四”“方”“木”三体。意谓四个方形,加上一个“木”形,就可得到谜底字“噪”。在谜底字“噪”的四个方形(口)中,“口”旁,形体偏大;而“品”字头的“口”形体较小,不甚般配,但字谜不以此为障,还有一并说之。这个字谜有两大特点。一是巧妙地将谜底偏旁的解说镶嵌到一个汉字的不同形体当中,以一字修辞谜面。破解时,需要先拆开谜面用字,才能得到字谜启示。二是字谜将四个不同大小的方形“口”旁,用数目字统一概括。不熟悉了解汉字形体,不知字谜仅讲形体相似,不讲字形大小的诡谲性特点,要顺利地猜出这谜底汉字,还存在一定难度。③琳。谜面同时采用了半体弃取构合和面底包容指示法。意谓“木”之偶与“皇”之后,组合起来,才能得到谜底汉字。“木”之偶,为“林”。“皇”之后,为“王”。“林”“王”组合,就是“琳”字。在这个谜面中,“木偶”用的是偏旁连系组合法;“皇后”用的是面底包容指示法。这两种不同方法的结合使用,增加了字谜猜测的难度,在一个字谜当中,为了增加谜语的难度,往往不能单用一种方法,而是诸法结合,这样才能够测试猜谜者是否真正掌握了字谜技巧,是否真正具有猜谜测谜的本事。
4、下面几个字谜的答案都是形声字,请你写出来:①十八乘六。②一边注对酒当歌一边干。③要一半,扔一半。④加减乘除少一点。⑤旧社会穷人打官司。⑥千里挑一,百里挑一。⑦二小姐。⑧男人的世界。
提示:①校。②汗。③奶。④坟。⑤皓。⑥伯。⑦姿。⑧妩。
附:请猜猜下列字谜:①差一点不准。②格外大方。③七十二小时。④需要一半,留下一半。⑤综合门市。⑥四方来合作,贡献大一方。⑦守门员。⑧雁群低飞飞水田。⑨俺家大人不在家。⑩一口咬掉牛尾巴。(提示:①淮。②回。③晶。④雷。⑤闹。⑥器。⑦闪。⑧淄。⑨电。⑩告。)
5、字谜多是靠拆邂字形来设的,从字谜中往往能窥见汉字的构造规则,所以猜字谜既有趣味又能益智。请猜猜下面的字谜,并从中体会汉字的构型特点:⑴野径无人草丛生;⑵一口咬去多半截;⑶大火烧到耳朵边;⑷牛角上边来一刀;⑸东西南北无弯路;⑹雨余山色浑如睡;⑺空山之中一亩田;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⑼无角牛登上没峰山;⑽两人力大冲破天;⑾挥手告别;⑿千言万语;⒀晕头转向;⒁与我同行;⒂添丁进口;⒃边打边读;⒄两山相对又相连,中有危峰插碧天。
提示: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字谜,使大家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则。⑴茎(“径”去双“亻”旁加“艹”);⑵名(“多”去“夕”下加一“口”);⑶耿(“耳”加“火”);⑷解(“角”加“牛”加“刀”);⑸置(“四”加“直”);⑹雪(“雨”加倒“山”);⑺画(“一”加“田”加“ㄩ”);⑻踵(“千”“里”加“足”);⑼击(“牛”去“丿”加“ㄩ”);⑽夫(“二”加“人”);⑾军(“挥”去“手”);⑿够(“句”子“多”了);⒀晕(“晕”的“日”字头转到左边);⒁衙(“吾”插入“行”中间);⒂可(“丁”加“口”);⒃订(“谈”的半边“讠”加“打”的半边“丁”);⒄由(两“山”字相对成“田”,中间出头成“由”)。)2
6、传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到妹婿秦观家里去做客。苏小妹见哥哥来,大摆酒席,热情招待。饭后,秦观陪苏轼到书房小憩,忽然苏轼看见桌上有一幅秦观的字谜画,上面写着:“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苏轼看完以后,对秦观说:“妙,妙,妙。”于是随手提起笔来,也写了一个字谜:“我有一物分两旁,一旁好吃一旁香,一旁眉山去吃草,一旁岷江把身藏。”写毕,秦观拍手道:“真妙,真妙!”苏小妹听了,跑进书房,说:“什么东西如此之妙?”俯身看罢,信口说道:“我有一物长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的跑不快,长支的飞不好。”说完,苏轼、秦观异口同声地说:“妙极了,妙极了!”他们三个人说的是同一个字谜,请猜猜,这个字谜的谜底什么字?
提示:鲜。“鲜”是一个会意字,三条谜面都扣住了这个字的左右结构,用会意字造成的特点。
文章链接:/etjy/zonghe/20140701/1021.html(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作用, 分点, 历史, 字谜, 技巧, 文字, 概述, 游戏, 练习, 结构, 语言,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