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
  • 主页
  • 教子有方
  • 注意力训练
  • 教育方法论
  • 名人教育
  • 智力开发
  • 儿童阅读
  • 国外教育
  • 英语学习
  • 性教育
  • 幼教报道
  • 性格养成
  • 儿童健康
  • 大话育儿
  • 综合育儿
  •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育儿 > 一周一点65:语文边缘化

    一周一点65:语文边缘化


    时间:2014-07-01 21:04:00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点击:1443

      语文边缘化

      由于语文的特殊性和社会的现实性等原因,我们的语文走向了边缘化。但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保护语言同时也在保护我们的文化,所以请别让语文边缘化!不考语文行不行?——放弃的不是语文,而是对人文教育的希望!

      语文,已被边缘化的主课

      难以靠短期突击取得好成绩,也难以拉开分数上的差距。语文,已被边缘化的主……

      编者按

      又一年高考和中考相继结束;又一个高考成绩公布的紧张时刻。

      对于众多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此刻分数高也罢低也罢,无论欢喜忧伤,反正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苦苦应试的12年,终于结束了!此后,不管是否进入心仪的大学,他们总算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趣学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了。但反观准备应考的那么多年,我们为了追求一个漂亮分数,忽视了多少知识或者能力的积累?我们本该从小培养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就这样被应试吞没……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上海一所著名高中,每周的语文课只有区区四节,比英语课还要少两节。这并不是个案。

      语、数、外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主科,语文还排在第一位,但是一些中学语文老师却悄悄告诉记者,语文早就边缘化了。因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语文难以靠短期突击取得好成绩,升学考试也难以靠语文拉开差距。

      与语文的边缘化相对应,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下降。学了12年语文,却没有读几本经典著作;到了大学,写篇毕业论文语病频出,甚至连一封格式规范的信都不会写。

      语文竟成了鸡肋

      刚刚结束的中考,学生们再次感叹:“语文真简单,作文《心里美滋滋的》太好写了,数学可真难啊。”此前结束的高考,数学也是公认的难,数学理科卷最后一道题目被网友称为“天书”,有数学老师分析:这道题是一道竞赛题,是用来区分考生的,一般学生很难做出。

      数学越考越难,语文却趋向简单。有班主任公开跟学生说,学好数学决定你上“一本”,学好英语决定“一本”的档次,语文则可有可无。

      小升初同样也有了这种苗头。一名读了古今中外大量名著、作文很出色的学生并不能被知名初中看中,而奥数好的学生则有大把机会。

      上外附属双语学校语文老师樊阳有些不解,“减负为何都减在语文上?因为在用分数衡量学生的今天,语文分数相对模糊,提高一分很难,拉不开差距。”

      升学的导向直接影响了语文的地位。在充斥着功利主义色彩的教育环境下,语文成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眼中的鸡肋,课时一再压缩,不仅比不上数学、英语,重要性也被一些家长和考生排在了物理、化学等科目之后。不重视语文,阅读就无从谈起。尽管大纲要求“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但能达到的考生并不多;即使读了,也读得不精。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课外书是闲书,因为考试不考。

      阅读竟没了趣味

      语文课时少,质量也不高。“上课不读书,下课不看书。为了应付考试,几乎是天天在分析,天天在做习题。讲语法,讲用法,唯独缺少真正的读书与学习,学生阅读能力急剧退化。”复旦附中语文老师黄玉峰如此描述语文学习的现状。

      “如今学生不喜欢阅读,有一大半原因来自现代文阅读。一篇课文,被解读得支离破碎,逐段讲解。过多的停顿,减弱了阅读兴趣。”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赵志伟认为。

      但一线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却不得不去“肢解”课文,因为考试就是这样考的。现代文阅读的答案相对统一,甚至形成了套路。为了便于评分,必须拟定几个参考答案,多答少答都要扣分。每次阅卷前,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的5个成员要把卷子做一遍,几乎没有一道题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有一次答案竟奇迹般完全一样,但打开命题人的标准答案一看,全错了。不少一线教师不得不忙着从题型上总结规律,离真正的阅读渐行渐远,语文由鲜活走向枯燥无可避免。

      《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文学博士叶开讲过一个著名的例子——女儿的试卷上有一道语文题,问《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人是谁?标准答案是诸葛亮。如果答了孔明,就算错。叶开认为这简直是荒唐,即使孔明算对,他也认为这个题目糟透了,“你甚至可以说张飞最聪明,只要你能说明自己的理由”。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林黛玉见花谢流泪,辛弃疾梦金戈铁马,读到这些文字,哪有人会用模式来理解、分析?语文是一门关乎人文的学科,语言的魅力正在于它是活的。”黄玉峰说。

      叶开认为,目前语文考试标准化,其实在戕害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考能力为名,采用标准答案方式,使学生对语文厌倦畏惧。

      黄玉峰说,两个资质相近的中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如果一个读了十几部名著,背了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词;而另一个却把时间耗在这套肤浅架空、重复无用的习题和训练之中,最终哪一个语文素养会高些?答案不言而喻。

      语文到底该教什么

      在美国的高中课堂上,徐汇区高中语文教研员程元曾看到学生用一个星期讨论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用一个月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学生在课外用大量时间阅读和查找资料。程元感叹:语文就该这么教!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说,法国的精英高中很重视读经典。所谓西方古典文明的一些基本经典,在中学阶段就要求读,而且要读原典,读完还要讨论,所以他们的人文素养很深厚。他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到今天法语文化还能和美国所代表的英语文化相抗衡的原因之一。

      在上海,很多语文老师也在探索,黄玉峰带着学生听讲座,逛书店,观话剧,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演小品,办刊物,编文集。樊阳则举办人文讲座,给学生列出初中四年长长的书单,盯着学生去读。还有的老师更大胆,用一个月时间把教材过一遍,剩下的时间读经典。

      叶开说,现代文明的核心基础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是工具,运用语言和不同的学科结合,可以形成有效的能力。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会发现,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恰恰很重要。

      但现在,最关键的还是考试方式要变。为了鼓励阅读,“考精读”可以规定必读篇目,“考泛读”可以列一系列中外名著的书目,让学生挑选其中一本或几本写出基本提要。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因为这一点,许多人很着急。

      不能把语文边缘化

      ■由头新闻。23日、24日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6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在这6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24日《新闻晚报》)

      语文是国文,中国大学招生考试不考国文,岂不是咄咄怪事?

      对此,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是因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没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如此解释倒把人弄糊涂了,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语文就不利于学科发展了吗?搞学术离不开英语,而离开汉语能行吗?不考语文不是语文不重要,要是重要的话怎么不考啊?不考语文,分明是“学科歧视”!招生考试不考语文,这是不折不扣地对语文的边缘化,长此以往,作为国文的语文会不会“沦陷”啊?令人担忧。

      谁把语文边缘化了

      仿佛要“重估一切价值”,英语、数学的争论尚未平息,“铁三角”的另外一科——语文又卷入争论漩涡。据报道,不少大学将语文列为选修科目,英语却是必修;在中学课堂上,相对于英语数学的强势,语文也普遍被边缘化。

      母语遭受冷遇的同时,外来的和尚却吃香喝辣,人们感到义愤填膺可以理解。但语文由必修变成选修,是边缘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义愤和反思的对象,不应止步于选修必修。

      语文边缘化的直接原因,跟现行的一些制度规定有关。比如语数外在中高考中权重相同,但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语文成绩比较趋同,英语数学却可以拉开巨大分差,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之下,教学自然薄此厚彼。不少大学将毕业资格与英语四六级挂钩,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也往往关心英语成绩多于语文。哪怕工作之后评职称,“硬指标”也是英语而不是语文。升学毕业、就业晋升,都是师生家长关切的大事,在如此评价机制之下,重视语文的要求,自然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除了直接的制度规定之外,语文边缘化的更重要原因,就是它确实不如英语“实用”。考托福雅思,留学欧美名校,被看作是通往高阶职业生涯的捷径。即使不留学,英语娴熟的学生也拥有更强的就业优势。尤其在大城市里,不少人仅凭出色的英语能力,就能获得令人艳羡的职业发展。反观中文能力,好了不算什么资本,差了也难言是种缺陷。就业市场环境影响之下,英语哪怕在大学里选修甚至不修,不少学生也一定努力自修,甚至花钱去校外进修。没有一家语文培训机构,能够像新东方那样生意火爆,这跟学校里的选修必修没有多少关系,而更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如此“行情”下,替语文辩护显得苍白无力,责备师生也有点底气不足。但是,我们无法坐视不理。汉语言文字具有悠久光辉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她创造并维系了可以与任何一种文化媲美的民族文化,创造并型塑着我们精神领域的世界图景。具有“文化母体”价值的语文显然不属于经济范畴,不适用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也不适用效用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原则。然而,她正面临着“被适用”的困境。

      而且,“被适用”的不仅仅是语文。市场机制的基本原则,就是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用,通过理性的会计制度计算成本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过去几千年都无可匹敌的财富和文明。但市场机制应该限定于经济领域,如果任由其溢出经济领域,广泛渗透于其他社会领域,其带来的损害将难以估量。当它侵蚀政治领域,权钱交易就可能滋生蔓延;侵蚀文化教育领域,人们就会把语文、数学和英语放在一起,进行“谁更有用”的对比取舍;侵蚀伦理道德领域,工具理性轻易就能击败价值理性;而对于那些与人的主体性地位相关的社会关系,比如婚恋家庭等等,更应该高度警惕市场机制的侵蚀。如果在广阔的社会领域都滥用市场机制,甚至成为市场化的社会,其后果绝对不是我们所乐见的。

      在教育、文化和市场混为一谈的时候,在价值和工具难分彼此的时候,论述语文的重要性,呼吁重视语文一定是“艰难的说服”,并且难有实效。而当廓清了彼此边界,各归各位的时候,一个民族重视她的母语,领悟其无与伦比的美感和内涵,就一定能超出学校里的选修必修之争,而成为每个人一生中的自有之义。(封寿炎)

      语文边缘化VS国学虚热化——透视传统文化的地位

      2013年上海六所高校举行自主招生测试,考生人数逾万。六所高校中,有四所或是理科生不考语文,或是全部考生都不考语文。一段时期以来,语文学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学经由媒介的二次传播与放大,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视里,解读经典的教授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畅销书市中,关于经典的书籍琳琅满目,一片繁华热闹相。一时间,国学热与语文冷,形成失衡的两极。

      为何不考语文———不考“有理”

      “如果自主招生还面面俱到,不就演变成了另一场高考了吗?”

      语文的“被忽视”由来已久,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仅是一个引爆点,引起人们对语文学习岌岌可危地位的再次正视。部分同学认为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有理”。中文系研二张同学认为既然是“自主招生”,各大高校都有较大的自主权,考不考语文高校自身可以自主:“如果自主招生还面面俱到,不就演变成了另一场高考了吗?”张同学坦言自己高考时也是通过自主招生考进我校,当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突出被学校破格录取。自主招生的高校可以部分调整必考科目。

      英语系研一杨同学认为,“在我国,并不是每个人都熟练地掌握英语,但语文是母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考英语不考语文的现象。”杨同学表示,英语在同学们查阅国外相关资料和写论文时能用到,“许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需要写英文摘要,而语文表达对任何一个学过多年语文的同学而言,并非难事。”

      针对“语文门”事件,许多人持否定态度。不少人认为这是“学科歧视”;也有学生家长质问道:“上海自主高考不考语文,你们到底在为谁培养人才”;更有上海市政协委员胡光怒斥此举“草率、短视,不负责任,与法律抵触”,并发起众多政协委员联合提交提案……我校不少学生也认为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是一种“短视”行为。语文课程论的徐同学认为:“素质教育不是功利教育!”近年来中学语文已经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同样是语言,为什么英语地位高于语文?她说:“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我认为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去功利化,而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恰恰是功利的表现。”

      关于“语文门”的争论仍然“热火朝天”,但是,不管考还是不考,语文的被边缘化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语文“冷”了,国学“热”了?

      “乍暖”实际“还寒”:声势浩大的“国学热”,形式大于实质。

      这厢是语文学科遭遇“鸡肋”尴尬,甚至被自主招考“打入冷宫”;那厢一路燃烧的“国学热”却“热”了几年。但是,“国学”为何能“热”?“国学”是真的“热”吗?

      追溯源头,“国学热”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报道《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国学热”开始显山露水。随后,于丹、钱文忠等人开始了中央电视台的讲《论语》、《三字经》;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高校开起了“国学班”、“国学院”;媒体关于“现代私塾”的报道层出不穷;接着2005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6周年纪念日,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曲阜等地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纪念活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国学热”,是否真的“热”?它能否让人们真正了解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经典真正走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了吗?对此,不少人存疑。

      不可否认的是,国学的“热”很大一部分是被现代传媒“吹热”的,在媒介的放大镜下,经典国学已悄然变味。“现在市面里流通着很多关于经典的书籍和影像,但多是二次甚至三次解读。真正读原著经典的人少之又少,这种二次解读经由媒体的宣传和放大,形成一股潮流,引领一股国学热、经典热的虚风。”传媒专业的梁同学如是说,她认为,对于经典的再读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而将这些带有“二手”嫌疑的知识带给大众所周知传播开来,只会让大众离经典国学越来越远。“国学热一定程度上是被炒作出来的,现在很多城市的小孩进现代私塾,穿汉服唐装,摇头晃脑背《论语》,但是他们真的读懂了《论语》吗?”哲学系研三张同学显得很激动,他认为国学热的形式大于实质,“国学要真正‘热’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文系研二的李同学也认为,国学热与一部分人为了附庸风雅,盲目跟风有关。李同学谈及做家教时遇到的一个学生的家长很喜欢“国学”,希望李同学“给孩子上一些国学方面的课,比如《世新说语》(应为《世说新语》)就很好”。李同学表示,“这位家长自己对古典一窍不通,却为了追求所谓的高雅而盲目跟风。现在的国学热潮中就不乏这样的家长,看上去高雅的‘国学热’,只不过是在‘外语热’‘奥数热’‘钢琴热’之后,为家长增添另一个跟风目标而已。”

      如今,国学热已经在商业利益和附庸风雅的心理下变味了,真正的经典原著,读的人仍然寥寥。国学的外热内冷,与语文学科的被边缘化实为同质。其最终指向同一个问题,今天,人们还能守住母语的地位和传统文化的根吗?

      维护母语地位,守住文化的根“语文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这一点丝毫不用去辩论。”

      语文教育是对经典的传承和文化的熏陶。中文系研二杨同学认为语文对一个人综合素质、内在气质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可以增加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而在不久前,我校王元化研究中心的一处会议室里,多位沪上学界专家、教授们自发举行了一个特殊的“民间”研讨会。文学研究所所长胡晓明教授在会上说:“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在讨论‘语文是否要考试’的问题,许多人认为‘语文是工具,能沟通、能说话就行了,不用考。’只看到这个辩论我就很心痛了。”胡晓明教授认为,语文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这一点丝毫不用去辩论。

      语文作为一切人文科学基础的语言学科,不光是说话写字的技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母语承载的是思维。词汇量多寡意味着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的深浅。母语是交往的基本能力。语文教材对传统经典进行筛选后,力求用精华部分影响后代。因此,语文的地位与传统文化之根,是经脉相连的。

      但如何维护语文的地位,守住文化之根?对此,语文课程论专业的徐同学表示,现在很多人对语文没有兴趣,跟中学语文教育有关,语文教学一直在用应试的那套方法来教,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情感、直觉、兴趣和人文的因素,她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一部分责任,把语文教‘活’。”

      而中文系张同学则认为,作为在校大学生,无论文理科,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张同学遗憾地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再看人文方面的书,“老校区后门和校内的人文书店都一家家地关门了,考试书店卖得最好也多是英语四、六级真题”。同为中文系的饶同学也深有同感,饶同学平时爱好戏曲,京剧、昆剧,她表示“一些古典戏曲的唱词很美,沉浸在戏词里感受文字的魅力,会让人身心愉悦。”

      与语文的岌岌可危的地位相反,英语却炙手可热。但是,英语系的杨同学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出发,却认为学习语文很有必要。“基本的母语素养能让我们更好地翻译英文”,她说去年就有媒体爆出学者将“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把孟子翻成“孟菲斯”、把孔夫子翻成“康夫舍斯”的学术笑话,“如果母语只停留在高中水平,就无法在翻译中准确地表达出深刻的意境。”

      在王元化研究中心所开的会议上,众多知名学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必须捍卫大学里的中文阵地!”(范玉婷周琼)

    文章链接:/etjy/zonghe/20140701/1155.html
    (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主流, 剖析, 反思, 国人, 应试, 心态, 点击, 语文, 边缘,
    赞助商链接

    儿童算术游戏
    Copyright © 2005 - 2014 幼儿教育网 联系站长QQ:2372-4776-8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妈妈 版权所有:京ICP备12036128号-4 11.1 ms2 sql: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