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十大误区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地的开展,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各种误区。
误区一: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
部分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教育,认为只要加强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的教学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了,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娱乐教育。其实,艺术素质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艺术教育也就只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身心愉快,学得轻松,只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人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蹦蹦跳跳、拉拉唱唱、写写画画;有的干脆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放手让学生玩,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误区二:素质教育就只要学生学会做人
一说起素质教育,有人就说是强调德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其实,人的素质是一种综合体,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并无高低之分,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全面科学地理解素质教育,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切实按照国家教育教学计划来安排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误区三: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
中小学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和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这里的负担是指过多的烦琐重复的作业、频繁而乏味的考试、教学计划以外的加班加码的内容,以及补课拔高等。但是,“减负”不等于不要一点负担。学生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在他们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劳动,只有刻苦勤奋地学习,才会学到丰富的知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警句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
误区四: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的教育
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去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无边际地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承担传道、解惑、授业的职能,否则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误区五: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
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便成了“罪魁祸首”。有的人认为,只要把考试取消了,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教育。这只是说到了问题的一半,考试改革的确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然而,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形式,其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评价的一种形式。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变化了而已,使其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并非科学的态度。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也就得不到正确评价,教学情况得不到反馈,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误区六:素质教育提倡自由发展无须管教学生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成长。但发展个性,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放松对孩子的管教。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的坏性格和坏习惯,不但要管教,而且要严管,不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要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学生,不能放任自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规范他们的言行,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误区七:素质教育不注重尖子生的培养
有人认为既然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不主张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大家要一起齐步走。是的,素质教育旨在“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但素质教育同时主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健康迅速地成长,素质教育不是学生成长的阻力而是动力,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里,将更加富有创新精神,教育将会更加多、快、好地培养人才。
误区八: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
有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课外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小组应运而生,第二课堂热闹起来。上级部门检查素质教育也只看文艺汇报演出或课外活动,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甚至有些地方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发展特长是很重要,但只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其实,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单一和呆板的结构,建立系统化、多样化的结构体系,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还要有环境课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可见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误区九:素质教育是权宜之计或临时任务
有的学校表面上搞素质教育,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学生负担不断加重。有的学校上午应试教育,下午素质教育;上学期素质教育,下学期应试教育;领导检查时素质教育,领导一走就应试教育。形式上素质教育,如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其实质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对素质教育缺乏清醒的认识,把素质教育当成了短期行为,因而口头上挂的是素质教育,心里想的和实际搞的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许多教师急功近利,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误区十:素质教育不看升学率
有人说取消中考高考,应试教育就没有了,就自然而然地进行素质教育了;认为现在学校一味地搞素质教育就是升学率在作怪,没有升学率一切问题就解决了;认为如果实施素质教育不看升学率,把升学率从教育评估中取消,也许问题就解决了。我以为,升学率是教育教学考核中的一部分,注意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升学率也是要的,问题在于不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甚至放弃一切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当作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我们的错误不在升学率,而在片面地甚至是错误地追求升学率,而不是客观地理性地看待升学率。这个问题很复杂,应该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共识。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表明:“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要走出误区,唯一的办法就是科学、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谋划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为发展创新型教育,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克服不足,走出误区,争取更大的成绩。
附: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王冀平)
素质教育在我国提出了20多年、实施了10多年,但教育界围绕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讨论却一直没有谢幕。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方针,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如何认识和把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深层关系上,又出现了新的困惑。
一方面,应试教育既有历史根据,又有现实基础,虽然备受诟病,但至今屹立不倒。教育界虽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实际现状却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树而不立,应试教育打而不倒。素质教育的推进不能尽如人意,而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
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其内涵至今仍不甚清楚。有专家认为,即使是素质教育本身,也可以有两种颇为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个体取向,它主要着眼于个体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侧重强调个体素质发展与培养的评价模式等;另一种则是公共取向,它是一种能够包容个体利益、可以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空间的素质教育。
虽然现在还不能断言,以往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是基于个体取向,但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对公共取向、公共利益重视与强调不够,存在着放大、甚至绝对化素质教育个体取向的现象,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片面化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还是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同构关系。这样的素质教育并不比它所要克服的应试教育高明多少。
比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国家公民的教育,它要求按照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要求和公共准则建设学校和课程,要求以国家和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作为基础教育的“共同道德”和“共同教养”,进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义务教育之所以是“义务”,就在于国家有权力要求所有人接受这种公共性的教育和道德规范,人们也有义务接受这种公共性的教育,并遵守这些共同的道德规范。
因此,所谓素质教育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其中所倡导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其实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方针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主要问题是片面倚重智育,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方面。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国发端于1000多年前的应试教育,是中国对现代社会乃至文明世界人才选拔、政府治理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更广泛地识别和选拔各类人才,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但现阶段所谓的应试教育,则特指那种脱离社会和人的发展、单纯以考试为中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教育。正是由于这种教育观念的畸形发展,素质教育才在正本清源的需求中应运而生。
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归根到底是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分歧。从价值观层面加以认识和把握,就意味着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既非简单地限于一时一事,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和反映在基础教育乃至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只有从价值观层面上,大家日益认识到应试教育的有限与无益之后,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呼唤教育实践回归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道路上来。
总之,我们不妨站在价值观的高度,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素质教育。比如在价值观层面,必须真正确立和落实素质教育的主导地位;而在具体的教育策略或者技术层面,则可以继续借鉴运用应试教育,特别是它的一些既行之有效、又同素质教育目标相融的方式方法。这不仅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经济周刊》2006-11-13第四十四期)
文章链接:/etjy/zonghe/20140701/1046.html(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十大, 德性, 才艺, 教育, 素质, 认识, 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