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南依利诺大学幼儿教育博士,现任美国波士顿教师训练中心和蒙特梭利体系幼儿园老师。研究专长包括儿童发展、儿童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她喜爱与幼儿相处,将理论和实际互动情况结合,把幼儿园中与幼儿日日相处的工作当成实践理论的田地,耕耘出教学养分;同时,她也在美国波士顿教师训练中心,教导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如何从幼儿的发展历程和需求出发,给孩子优质的学前教育。
铅笔头导读:
如果身边的大人很焦虑,孩子会感到更加忧惧。大人应该学习小心折叠起自己的期待,用“信心”和“等待”,带孩子面对成长必经的课题,孩子会更安心、更有勇气,生命的韧度也会缓缓增强。
三岁的奥丽薇是今年的新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她对新事物具有排斥性,不愿意主动探索它们,对陌生人也有很强的警戒心,畏惧他们的靠近。开学了三天,我看出她的不安全感,远超过一般的孩子,而这也是她第一次上学,所以我建议妈妈在教室陪她几天,让她了解这个新环境的人和事物是安全的。
就这样,从第四天起,我给了妈妈一张小椅子,请她坐在教室一角陪奥丽薇。我提醒妈妈,千万别催促孩子“去玩这个、做那个”,让奥丽薇自己观察其他的小孩,让她自己一步步地离开妈妈去探索环境,让她看见妈妈和老师间的对话与相处是这么和善,这样她才能相信这个环境是安全的。因为奥丽薇个性也很强,不安全感很强,要给她时间,让她自己做主,等到确定环境是安全的,便能逐渐信任和接受这个新环境。
但她妈妈却忍不住心急孩子的适应速度,也怕奥丽薇错失学习机会,所以人虽坐在一角,却一直半推半送地催促她离开自己的怀里,赶快去玩这个、做那个,也不断对她说:“你去做这个,我会很高兴”等类似的话。结果弄得奥丽薇一直想让妈妈开心、又担心妈妈会离开。焦虑的妈妈,不但没有帮助奥丽薇适应环境,反而让她更焦虑。试了几天,看来妈妈仍无法做到我们的建议,最后只好改变做法,换孩子的保姆来教室中。与我们配合的保姆,在两个星期后顺利地让奥丽薇微笑着挥手与她说再见。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期望。适度的期望,能激励孩子,但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则会让孩子产生压力,无法安心。奥丽薇的妈妈很爱孩子,她认为奥丽薇这么聪明,在情绪适应上应该也很快,但这样的期待是过高的。当妈妈的期待,高过孩子的能力,不仅妈妈挫折,也让孩子更焦虑。
一个孩子,可能在智力学习上很快,但有些孩子天生的气质使然,会让他进入陌生环境时,需要比较长的暖身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就要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去熟悉环境,自己也要多点引导、多点等待,别急着要孩子进入情况。因为成人的焦急,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反倒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还不会、还不能、还这样做?自己心里的担忧还未松手,雪上加霜的,还要背负大人的期待(大人以自己的时间表来期待,而不是以孩子的),孩子的焦虑势必只是有增无减呀。
让我们从以下的几个角度,来看看大人要如何学习小心折叠起自己的期待时间表,用“信心”和“等待”陪伴孩子面对成长必经的课题,孩子会更安心、更有勇气。
以具体的期待,带孩子度过分离焦虑
让我们先从奥丽薇所面对的分离焦虑开始。分离焦虑,几乎是每个幼儿都会面临的处境。成人该怎么做,该怎么期待,才能协助孩子自然度过焦虑、忧惧的情绪?以下从老师的角度,来提供三个基本的步骤:
一、先同理孩子的感受
幼儿年纪小,当他们伤心时,就像世界末日来临,所以我们第一步,别期待他会不伤心或不哭。反而我们得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伤心。来,让我抱着你。”
以同理为基础的谈话,能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对话的内容,要尽量简短、重复,也最好是直叙感受,少用长篇大论来评断或论述。比如说,“跟妈妈说再见,让你好难过”,要比“别再哭了,你是大孩子了,这样哭,别人会笑你的”来得贴切,因为孩子不但知道你了解她,他也知道你的期待他做得到!
二、鼓励孩子用语言诉说
以同理为基础的指认情绪后,经过几分钟,平静地向孩子说:“你用哭的,我听不懂。用说的,告诉我,该怎么帮你忙,我等你用说的。”
在这个期待里,成人所显示的是对孩子的信赖,信任孩子可以换个方式表达;在这个过程里,成人所呈现出来的态度要是平静的。成人平静的心态,不但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也显示出成人决心要等孩子“用说的”,而非“用哭闹的”。一旦孩子不哭,开始用语言说明他想要什么时,成人可以马上响应:“你是说你想要妈妈来,是吗?你用说的,我懂了。”以这样的过程,反复向孩子印证,“哭,不能解决问题”,用语言表达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以“事件顺序”替代时间概念
幼儿没有时间概念,所以一旦孩子以语言来沟通,成人就要告知孩子事件的顺序,让孩子心中有个流程蓝图,来印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比如说:“吃完点心后,我们会玩玩具,接着出去户外玩。从户外回来后,洗个手,听本故事书,然后妈妈就来接你回家了。”以循序渐进的事件,让孩子清清楚楚地了解大人的期待,像是过关似的具体。自己只要一件一件地完成,最后想要的结果就会来临。以循序渐进的事件来引导孩子,也验证大人果然守信用,让孩子慢慢地相信自己不用再担心。
第一次上学所面对的分离焦虑,透过同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逐步建立起稳固的生活事件顺序,孩子便能学会安心,同时在安心的基础下,对新环境敞开心房。
以不逃避的期待,带孩子度过恐惧
四岁的新生安娜,去年被震耳的防火演习铃声吓着了。所以开学前,安娜的妈妈写电子邮件告诉我,希望学校未来若有防火演习时,先告知她,她可以让安娜留在家里,那天不用上学。
我不同意安娜妈妈的做法,所以我尝试说服她,“躲避”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那反而阻挡了孩子面对恐惧的机会,更加强化害怕的感觉。所以,我对安娜妈妈提出,我要带领这个孩子“面对恐惧”。以下的步骤,就是我所使用的原则:
一、让孩子知道,大人的期待会以“接纳”来实现
从第一天安娜与我见面起,每天她一早进教室,我就蹲下来拉着她的手,告诉她:“我知道你害怕铃声,别担心,铃声一响,我就会紧紧抱住你,带你离开教室,我绝不会离开你。”这个来自成人(我)清楚的期待“我会陪着你面对你的担忧”,不是以洪水法来进行,也不是以逃避法来躲闪。成人反而是以永远的接纳,来带领、来与孩子一起面对恐惧。
二、以爱和陪伴的保证来带领
除了我每天早上的保证,安娜也常常来到我面前问:“今天会有演习吗?”我则一再、也一致地说:“一有演习,我会马上到你旁边,像这样把你抱起来,带你一起离开教室。”来自成人爱和保证的带领,让安娜相信面对恐惧是“有方法的”。所以两个星期后,她也自己想出了解决的方案,她说:“那我也可以用手遮住耳朵吗?”我则具体地称赞了她的好点子值得一试、也鼓励她找方法的努力。
三、面对恐惧,让孩子愿意放手一试
那一天,早上十点钟,演习铃声大响,所有的孩子急急忙忙地往门边排队,我则马上走到安娜身边。就像我们之前已讨论过的做法──我抱起她,带着所有的孩子走到户外。一到户外,我放下她,拉着她的手,她虽脸上有惊惧,但声音却很高兴地说:“我做到了。”
我们都爱手心中的孩子,我们多希望他们是无忧无虑的。但恐惧和焦虑,没有免疫针可以注射,所以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对它们免疫。但是透过同理孩子的感受,以不断地接纳和鼓励为引导,我们可以合理地期待,期待孩子确实能找到方法,面对恐惧。
不给压力的期待,是爱的实现
2010 年的七月,我先生希望我和他一起去佛罗里达,参加他好友儿子的受洗礼,因为他将担任那位新生儿的“教父”。这是一件大事,所以我欣然安排好行程,与他同行。
受洗那天,我们一早就梳装打扮,在先生好友约翰和伊丽莎白家中,等待他们的亲朋好友来到。不久,伊丽莎白的妈妈手捧着一个白色大盒子,步履蹒跚地走进来。
她一边打开盒子,一边说:“我可是很仔细地收藏,一点儿都没有变黄哟!”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回答:“这套受洗用的白色小礼服,我在八年前就已经买好,但一直没有交给我女儿伊丽莎白。因为我知道他们很想有个孩子,但一直没有好消息。假如我把这套小礼服早早交给她,她就会知道我们也在期待,那将会带给她压力。”
就这样,一个祖母等待孙子,等了八年;一个母亲,不愿意带给女儿压力,自己暗暗守着秘密,守了八年!
我常常想起这个小故事,它让我非常感动。怀抱着期待,但不造成孩子的压力,是多大的智慧和爱!
让爱,成为“期待”里,唯一的语言
其实,当我们成人对孩子有期待时,是因为我们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想要孩子拥有最好的生命旅程。所以,期待是一种爱。
只是,我们该学习,如何不让我们的期待,不让我们给孩子的期待,成为孩子的绊脚石和负担。我一直很喜欢“给”这个字。对它,我有个非正式、但很浪漫的解释:“像丝线般(左边的‘纟’),把两个人系合在一块儿(右边的‘合’)。”成人给孩子的期望,不也是这样吗?成人的期望,像丝线般地系合着成人与孩子间对未来的希望、对彼此的挂念。
我的父亲很喜欢旅行,他知道我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而我从小也知道,他给我的期待──他期待我走出国门,看看这个世界。但我在求学的过程里,不但中高考不好,之后又因为兴趣实在太广,换了三个科系,好像一事无成。虽然父亲搞不清楚我到底在找什么,但他始终相信,他给我的期望会实现,因为他了解我。二十五岁那年,我离开了台湾。那年,父亲去桃园机场送机,在我临上飞机前,他取下戴了多年的磁石手镯,套在我手腕上。他说:“这个给你,希望它会改变你的磁场,好好保护你。”他给我的期望,不是绑住我在身边,而是要我飞得更远,去经历世界。现在我们虽已是天上人间,然而他的期待就像他给我的那只手镯,像条丝线般,永远系合着爸爸对女儿的爱,永远系着我对未来的好奇和信心。在期待里,“爱”是唯一的语言,而不给孩子压力的期待,是这个语言的实现。
文章链接:/etjy/jiaoziyoufang/20150820/1529.html(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