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哭,除了烦躁和妥协,我们还应做点什么呢?
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就像大人哭也是有原因的。哭,是一个信号,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 还有的时候,孩子表面上确实不哭了,貌似家长制止成功,但是,情绪背后真正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孩子的内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怕他一哭就会失去父母的爱、就会惹父母生气、就会被打骂处罚!所以,小小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也许你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但是很遗憾,他也可能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理压抑、更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
锦囊1:给孩子一个哭的机会和空间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哭,总之孩子是不高兴了,也就是说孩子已经有了负面情绪,这个时候,阻止他们哭泣就好比用一床棉被去救火,表面上看不见火苗,但实际上过不了多久,大火将会烧得更旺。忍辱负重这事儿,至少不应该由孩子去学习,尤其一些家长禁止小男孩去哭,把“男子汉不要哭”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被“男儿有泪不轻弹”所误久矣的大人们,何必这么早就去误孩子呢?
畅畅妈跟畅畅有一个约定,如果畅畅觉得难受,即使是说不清为什么难受,到底怎么个难受,她都可以到自己的房间去哭一哭,我绝不阻拦,更不去打搅她,每次等她再从房间里走出来的时候,情绪都会好转一些。
锦囊2:不要奖励也不要惩罚
哭泣是一个自然疏导不良情绪的过程,就这个行为本身来说,谈不上积极或者消极,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哭泣而奖励或者惩罚孩子,值得我们关注的依然是孩子为什么要哭。当畅畅在教室门口哭的时候,畅畅妈关注的是依恋问题,因此在第一时间让她来拥抱,而不是对她的哭泣进行什么褒贬,常常见到有家长在孩子哭着不进教室时责怪他们“怎么又哭了?”结果几乎都是孩子哭得更厉害,本身正处于入园分离焦虑的时候,哭两声又遭到批评,孩子自然觉得委屈,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把“哭”和“去幼儿园”联系起来,每到幼儿园便觉得下一个流程就是哭。
锦囊3:不要过分关注
回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情,当时我们几个同事正在办公室里,从楼道里走来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快进门的时候,他摔到地上了,我们出自本能地冲过去想把他扶起来,这时,他的妈妈站在远处,用眼神阻止了我们,大家都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孩子挣扎着站起来,等他刚站起来,他的表情是欲哭未哭,我们冲上去,七手八脚地把孩子抱过来,又是拍土又是安慰的,还有人关切地问:“摔疼了没有?”小朋友愣了几秒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或许他是被这一帮陌生人的热情吓着了,如果我们大家没有过分关注,他一定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有的时候,只要确信孩子没有遇到危险,我们不妨静静地看着他们。
锦囊4:家长态度一致
在我们传统育儿经里,有一条很著名的法则:家里的大人需要分别唱黑脸和白脸,这是借用京剧的术语,黑脸的多半是正义公正的人物,最著名的如包公,而白脸的人物多半阴险狡诈,是舞台上的反派,最著名的如曹操。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旦孩子哭闹,家里的大人就很默契地分别扮演角色,有人哄,有人吓唬,试图让孩子要么屈服于权威,要么被物质俘虏,总之最终的结果便是孩子停止哭闹。这是典型的维稳做法,这背后透露出的依然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大人已经设定只需要演一场戏,孩子便能屈服,并没有打算真正去解决问题,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闹。这种一个打了一个给糖吃的教养模式如果持续下去,孩子极有可能讨厌或者惧怕那个“唱黑脸的”,一有问题都转而去要挟那个“唱白脸的”,整个家庭教育陷入宽严无度的状态。
锦囊5:提供发泄的渠道
没有哪个父母喜欢孩子哭,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不许哭了”,“哭够了没有”, 其实一个人能在适当的情况下流出眼泪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无可厚非的。
我小时候就是一个特别能哭的孩子,照老人的说法,就是“往死里哭”。为一件不如意的事,哭个把钟头很平常。大人们对待我的办法,往往先是哄,然后是骂,最后就是不理不睬了。他们说:“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其实,我每次都不是因为哭累了才不哭的,他们永远都不了解我在整个哭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开始我是真的很难受,所以哇哇大哭;后来发现大人的话根本解决不了我内心的痛苦,我变成了悲啼;再后来,无人问津了,如果立刻停止哭,我会觉得自己很下不来台,所以接着抽泣。我的心里觉得很堵,而哭着、这么胡思乱想着,慢慢就轻松一些,不那么堵了,好像把什么东西发泄出来了。每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自然就会停止哭泣。
我想,即使在成人之后,这种感觉也是有的。哭,就是一种发泄的渠道。
当孩子痛哭不已的时候,身为父母只要表现出关切与关爱就足以让孩子感到爱与温暖,也许你简单地用慈爱的声调说“你的眼眶很红啊”或“你要哭一场,舒服点吗”,孩子的眼泪可能立刻就夺眶而出。哭过之后,也许你也不用细究因由,孩子的心灵已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而且可能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起来。
锦囊6:关注眼泪背后的情绪
有些父母看见孩子闹情绪,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其实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表达内心的感受,正表示了他对家庭怀有依恋和安全感。所以,当孩子闹情绪,父母并不需要立即喝令孩子收拾情绪。如果可以,尽管让孩子有些时间发发脾气,在他的脾气安静下来后,再慢慢了解情况和教导他如何处理不快的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偶然发一两次脾气、哭一场对精神健康是有益的。
有些时候,孩子会把一些不快埋藏在心里,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那种小心思也是很微妙的。
当我出差,或哪天晚上回来很晚,熊壮壮一定表现得特别乖,比我在家时省心多了。曾有一次把他一个人放在爷爷奶奶家四个星期,他每天都是超级乖宝,让爷爷奶奶更加疼爱,还一个劲儿地对我说:“你看他没事吧?高高兴兴的,有什么不放心的。”
但是,我却能感觉到他的内心和表现并不一致。四个星期后我去接他,胳膊刚从车窗露出来,他就断定:“那是妈妈!”一见面,他并没有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扑过来,反倒有一点矜持。奶奶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不回北京了?”他才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得全家老少心里发毛,我知道,这口气终于发出来了。这个时候我想很多妈妈都笑不出来,多纠结呀,也听同事讲过类似情形,旁观者听着都难受。当孩子表现得异常平静时,善解人意的父母,可以从孩子的一声不响中嗅到空气中的沉闷气息。平静的内里,可能是惊涛骇浪。0孩子也有说“不”的时候人生真是一步一个坎儿,到了两岁,果然“进步”了。家里要是有个两岁孩子,简直无时无刻都能炸开锅!可这却恰恰说明,孩子已经进入了以自我孩子,便会剥夺孩子锻炼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文章链接:/etjy/jiaoziyoufang/20130606/732.html(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教育, 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