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
  • 主页
  • 教子有方
  • 注意力训练
  • 教育方法论
  • 名人教育
  • 智力开发
  • 儿童阅读
  • 国外教育
  • 英语学习
  • 性教育
  • 幼教报道
  • 性格养成
  • 儿童健康
  • 大话育儿
  • 综合育儿
  •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育儿 > 梁挺福:2014年高考作文大猜想

    梁挺福:2014年高考作文大猜想


    时间:2014-07-01 21:01:28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点击:1353

      梁挺福:2014年高考作文大猜想

      2014年高考临近,一年一度的梁挺福版“高考作文大猜想”如约与家长和高三学子们见面了。从2010年至2014年,老梁已经连续5年给大家分享“高考作文大猜想”了,从过去的4年“大猜想”内容来看,押中或贴边的内容还真不少,尤其是2013年的押中比例和数量,比如“天津卷《梦而知之》——【作文猜想一】飞翔·中国梦”,“浙江卷《三句话看青春》——【作文猜想六】奋斗·青春梦”,“四川卷《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作文猜想七】停下·大踏步”,“新课标卷《经验与勇气》——【作文猜想八】慧眼·更慧心”,“山东卷《咬文嚼字挑错误》——【作文猜想九】习惯,成大器”。真的,没有枉费我的智慧和坚持,以及大家的支持和厚望。至于,2014年的“高考作文大猜想”能不能像2013年那样幸运高比例押中,就看老梁与高考命题老师斗智斗勇的智慧和本事了,大家拭目以待吧。

      纵观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了解到在全国共计17道题目中,有14道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依然是主打作文题型,而高考的命题宗旨是“稳中求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因此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材料作文中,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故事型材料,哲理性材料,图画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这些材料比较朴实,平时考生往往忽视。身边无风景,熟视无睹似乎就写不出什么新意。然而,材料作文在着重于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运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提炼主题。阅读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普世化阅读,读的是材料背后的共性主题,这类主题写出的文章偏大统;另一种阅读为创造性阅读,核心在于“从材料中通过个性角度,读出个性见解”。通过分析近些年高考作文题目可以发现,高考改革明显向彰显考生个性特质方面倾斜,更开放、更具有个性发挥空间的命题已是高考作文发展大势所趋。同时,逐渐接受考生在写作上的各种声音和思想,大众小众,正面反面,甚至趋于思辨性等高考作文都能获得高分和认可。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会频繁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江苏做讲座,自然会多一些关注这五个地区的高考变化,尤其高考作文的命题。纵观2011-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我觉得天津市2011年和2013年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相当不错。

      2011年天津高考作文题《镜子》,从望远镜、显微镜、放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两种,谈自己的感悟与观点。《镜子》被评为2011年最具有哲理性、最富于想象力的题目。《镜子》题目不仅综合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而且镜子又是人类发展一种的产物。不同的镜子有不同的功能,同时还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感悟,不同的镜子看到不同的人生况味。题目规定要从五种镜子中至少选两种来对比着谈,这样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组合方式让学生可以开放性去发挥,没办法用固定的模式和思维去写,不得不现场动脑思考。

      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在’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该作文命题上承经典、下接地气、形式新颖、角度多元,是传统与现代、限定与开放的巧妙结合,是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积极探索。该作文命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逻辑思维切入,可以谈“梦而知之”“思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阅而知之”“读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如果考生熟读过这样的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菩提顿悟。”那么,考生就可以从“读而知之”“行而知之”“阅而知之”“助而知之”“悟而知之”中选择其一作为自己的作文题目。当然啦,我最最喜欢的题目应该是“悟而知之”,在“读”——“行”——“阅”——“助”——“悟”中,她们是递进关系,而“悟”是人的思想最高境界。

      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属于半命题作文,形式上有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命题作文的构架,又呈现出适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是一道颇具亮点的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社会性、时代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出于避免猜题和套作的考虑,命题本身不一定会直接体现高考当年的时事热点,但根据对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方向的研究与分析,我发现,高考作文命题专家越来越倾向于在试题中暗含热点事件,以引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进而考查学生由表及里或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2009年辽宁卷“明星代言”材料作文、江西卷“兽首拍卖”材料作文,2010年江苏卷“绿色生活”命题作文,2011年全国卷“彩票”材料作文、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材料作文、北京卷“对世乒赛的讨论”材料作文,2012年北京卷“火车巡逻员的故事”材料作文,2013年新课标II卷“同学关系”、北京卷“爱迪生如何看手机”命题作文等,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直击热点事件的试题。

      既然已经知道高考作文命题专家的这一倾向,那么考生们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就需要多关注社会生活,多关注时事热点。但在高考前最后20多天内,你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太多的时事热点。基于此,我会在“高考作文大猜想”中精选几个2014年高考作文必备的时事热话题,并附上多角度的话题解读与个性化的话题评论,以期让考生在面对时事热点时能理解更透彻,观点更独到。

      今年的《梁挺福:2014年高考作文大猜想》依然沿用前4年的模式,“高考作文大猜想”一共有十八大内容,每个内容都浓缩为一个精短扼要的题目,每个内容都由3个要素:题目、素材和点拨组成。这样架构方便于家长和考生深度理解,容易挖掘素材背后的真实内涵。这十八大内容几乎覆盖了当前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热点时事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出题者最想通过以试卷的方式跟未来的社会建设者进行对话和交流,来判断考生的所思所想,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优秀文化教育的发展。古人说“文以载道”,作文还真能反映考生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认识,培养人格力量与文化使命感。

      【目录】

      一、浓浓亲情,30年父女合影戳泪点;二、汉字危机,新媒体时代自我拯救

      三、文明出游,塑造中华儿女好形象;四、暂别手机,温暖相聚莫冷落亲情

      五、家风劲吹,良好风气传递新气象;六、叩问良知,社会自我救赎新手段

      七、砍掉树枝,切中要害才能自由翔;八、烘焙面包,经过打磨人生才精彩

      九、宽容心态,曼德拉留给世界财富;十、身份转换,寻找自我才是真勇敢

      十一、和谐共存,自然文明协调才长久;十二、完满人生,积极有为和淡然无过

      十三、短途捷径,甘于长路跋涉才走远;十四、精神地标,每座城市里的指明灯

      十五、扶与不扶,中国大爷播散正能量;十六、知与无知,正视才会生出大智慧

      十七、信任桥梁,架起熟人陌生人鸿沟;十八、忧虑未来,满怀希冀奔向人生路

      【作文猜想一】浓浓亲情,30年父女合影戳泪点

      一、作文素材

      近日,一个叫大萌子的网友将自己与父亲的30张照片放到网上,这30张照片是一个北京姑娘从1岁到30岁和爸爸的合影,每张照片都有那一年的故事,触动心灵!儿女们茁壮成长,父母们日渐老去。有谁知道这些照片背后会有多少辛酸坎坷?

      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母亲的陪伴,他们用相机记录了30年健康快乐的生活。

      2012年6月17日父亲节赵萌萌将她和父亲每一年的合照上传网络,8月22日一大早,赵萌萌登录微博后,有关自己的千余条评论和转发着实把她吓了一跳,而被上万网友大量关注的,是她发的一组照片——“我和爸爸30年的合影”。时光变迁下的父女情感动上万网友。

      30张照片,把悄悄溜走的时光拉了回来,也在不经意间叩中了大家的心弦。网友们受到启发,纷纷在网上晒出自己和父母的合照,表达对他们的爱意和感激。微博女王姚晨、何炅、柳岩等名人也转发了这组照片。

      大萌子原名赵萌萌,是个北京姑娘,在一家网站的销售策略中心工作,她在博客中说,这个微博是在2012年父亲节时发的,作为在父母的养育与疼爱中长大的孩子,某天不经意间发现爸妈老了,想起来眼泪哗哗流,但是确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她表示,从没想过这条小微博会在不经意间叩中大家的心弦,引起这么多共鸣。大萌子将此事告诉父母后,“萌爸”、“萌妈”特意去注册了微博,认真看网友的留言。“萌爸”还念叨女儿知道感恩,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好。

      二、构思点拨

      马年春晚,在演员演唱《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的时候,电视屏幕上播放一对父女在30年中留下的合影,瞬间开启了人们感情记忆的闸门,引发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身影相伴,女孩从1岁到30岁和父亲的合影一一展现,每张照片都是一段美好记忆,触动心灵。女孩茁壮成长,父亲渐渐老去。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使人动容。

      这首由陈曦作词,董冬冬作曲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起初是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的片尾曲,也是冯小刚导演的重磅贺岁喜剧《私人定制》中的插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真情触动着每位观众的心,直戳泪点,引发泪飚,成为最深情震撼的插曲。舒缓的旋律,贴心的歌词诉说着岁月流转中的种种故事,“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平实的语句,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句句歌词直戳心扉,将父母的爱表达的朴实感人,与《私人订制》中宋丹丹所饰演角色的心理、经历不谋而合,观众深受感触。

      30年光阴,30年父女亲情,击中了人们脆弱的心灵,重新唤起人们对情感的记忆。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感动父爱的伟大,感谢亲情的陪伴,感恩家人的付出。伴随着一日千里的现代化进程,人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日夜奔波。相见甚少,亲情缺失。在这个时候,30年父女合影照片,如同一股清新空气,扑入人们心田。一幅幅普通照片,在人们眼中成了珍贵的合影,留藏久远。看到这些旧照片,人们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回忆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反思现在年老体衰的父母晚年需要赡养。家庭亲情日渐淡薄,感情的纽带正变得薄弱,并且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当前,无论大家庭,还是小家庭,都急需抚慰亲情,慰藉心灵。

      正如网友“青卿子衿Q”所说的,一年mark(记录)30次容易,30年每年记得mark其实挺难得;平凡简单的事情因坚持和累积在岁月的催化下变得珍贵且动人。生命中有许多感动,但当这30份沉甸甸的感动叠在一起时,真叫人泪流满面。同学们,回家挽着爸妈,多合几张影吧。多年后,你会感谢这份财富。

      身边的感动,永不停息的亲情;孝心无价,细水长流的幸福;爱的表达……

      【作文猜想二】汉字危机,新媒体时代自我拯救

      一、作文素材

      2013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由央视主播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节目中还设置了成人参与的现场体验团。“成人体验团”现场抽测,“癞蛤蟆”三字难倒了七成的现场观众,“熨帖”一词更是只有10%的正确率。“成人汉字书写低能”的话题。引起人们反思。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对这样的“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白痴!”而许多毕业于正规大学中文系,而且现在正在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人在看完节目后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

      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写得很难看”;有人说自己“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会自动生成成语等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还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现代汉语词典》。

      二、构思点拨

      这是一个紧扣时代热点的材料作文题目,同时也是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文题目。高中阶段的同学都要面临高考,同样也面临着汉字书写的问题,因此这个题目,学生也应当有话可说,可事可写,有情可抒。然而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也并非易事,因为作文材料中的“汉字危机”已经限定了写作内容,考生只能围绕着这一现象写作,而不是写作其他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写作从内容、立意都受到了限制。尽管如此,本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还是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的。

      (1)汉字危机现象的危害。对汉语汉字的普遍蔑视会逐步消解和瓦解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批评说:“我们前辈有一句话叫’敬惜字纸’,这种对于汉字、对于自己母语敬畏、尊重的传统,我们现在到哪儿去找?”相反,江蓝生认为,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来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就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2)汉字危机的成因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书写的困难是当今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危机的一个方面、一种反映。全球化在经济上体现为跨国公司,经济产业链的全球配置,在文化上则体现为西方文化,或者说是拼音文化的扩张。因键盘的使用而引起的这一轮的汉字危机,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危机。以键盘为标志的电子技术,是一种现代技术,它已经全面接管现代社会的运转,塑造了现代生活的面貌。放弃键盘,理论上在一个封闭环境(比如一个国家内部)也许可以做到——事实上,根本做不到。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了效率,放弃了与世界接轨,也就是放弃了“现代化”。

      (3)汉字危机现象的反思。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不少重量级的文化人物曾经非常激进地批判汉字文化,他们中有的人认为汉字与现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主张学校都要采用拼音文字;还有的人甚至主张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这些主张是激进的,因而,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这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对国家富强的强烈诉求在文化层面上的反映。汉字作为旧文化的突出代表,被当作进步的绊脚石,必须彻底地搬开,才能产生新的文化。在现在看来,这可能就是汉字的危机,可当时的人不这么看,不仅没有看作是危机,反而认为是革命,是变革的机会。

      为什么对于汉字的几乎差不多的做法,在一个时期是革命,在另一个时期反而成了危机?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时代格局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在批判汉字、追捧拼音文字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落后和封闭的中国有被世界现代化潮流抛弃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激烈地批判本国语言,主张拼音文字,目的就是为了与世界接轨,搭上现代化的“班车”,赶上那一波全球化潮流。而现在,中国已经在全球化潮流中,人们无处不在地享受着现代化的种种便利,键盘书写带来的此轮汉字危机,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体现在文字书写当中的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不被技术整合,因而可以说是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一种应激性反思。

      (4)汉字危机的应对措施。随着IT技术的发展,在数码电子产品和传统的汉字书写这两方面,我们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因噎废食,一方面不可能脱离现实,抵御各种数码产品和新技术,回归单纯的笔纸时代,另一方面又要保留传统,传承文化,汉字书写决不可荒废遗忘。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好平衡点,掌握一个“度”。

      【作文猜想三】文明出游,塑造中华儿女好形象

      一、作文素材

      (一)一则来自台湾电视台的报道说,2007年3月27日,野柳地质公园接待一批来自大陆常州的旅客后,公园的岩壁上刻了简体字“中国常州赵**”字样,岩壁上以前是没有字的。为此,台湾观光局要求海旅会必须适当处理相关人员。2013年5月24日,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浮雕上看到“丁锦昊到此一游”,并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8月初,一组中国人在法国卢浮宫水池泡脚的照片在网上传开并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这“煞风景”的举动是国人低素质的表现。

      (二)2013年5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呼吁中国游客注意言行。他强调要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汪洋近日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批评部分中国游客的素质和修养不高,常常遭到媒体的非议,有损国人形象。他列举了包括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旅游景区乱刻字、过马路时闯红灯、随地吐痰等行为。

      (三)每逢黄金周和节假日,广大游客在尽情享受休闲和美食美景的同时,不文明出游现象与如影随形。升旗过后的天安门广场留下5吨垃圾,游客不顾警示随意攀爬圆明园古墙遗址,宁波雅戈尔动物园里游人用纸屑向动物投食,绵阳罗浮山温泉里有小孩小便致停泡清理;泰山步道旁苹果核、橘子皮不时从山上滚落……人们不禁反思,在不文明出游现象纷涌而至之时,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出游?

      (四)“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近日,一位网友发布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火了。图片上,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二、构思点拨

      这是多靶心的材料作文,角度可以多个,但要明白材料所折射的是公德心与文明素养等问题。

      同样是炎黄子孙,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台湾变得很严重?不一样的公德心,为什么在大陆见怪不怪?“赵**”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浓厚的文化基因,如“丁锦昊到此一游”“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此种恶习已根深蒂固的那些国人,还会把这些陋习带去哪里?另外:见微知著——“到此一游”事小,却是对社会公德、国人形象的一种亵渎;聚焦小事,升华人生;做人不应忽略小事;检点言行,注重小节;细微处的修养不能忽视;从改变点滴陋习做起……也是切题的立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富裕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出门看世界已经成了寻常事,但口袋富了,脑袋是否也富了?如果财富增长了,消费力提高了,素质却变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再者,个体的素质往往关系着国家形象,提升国民出境旅游的文明素质,是关系国家文明形象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强化出境旅游的文明意识,提升文明道德素质,努力避免出现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以良好的言谈举止展现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从过去全力拼经济,到如今行有余力能关心民众的文明素质,而且关注到民众在外地旅游的行为举止。在讨论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时,官方媒体明确将之与中国崛起与建设“软实力”挂钩;而中央部门能以摆事实的姿态,不加掩饰地自揭其短,正说明,中国真的是非常自信了。

      “中国式过马路”无疑是增加交通事故的一个原因。国民素质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现象,但同时也需要科学的制定现实可行的法规条文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随着对司机惩罚的增强,而“中国式过马路”最终也会得到改变。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中国式插队”……这些多年来最平常、最不受关注的“中国式现象”,如今被搬上了网络,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可喜的是,正视这些其实就是人们思想意识上的一大进步,说明今天的社会开始反思这些弊端,思考怎样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改”然后知不足,社会和谐由此而开始。

      【作文猜想四】暂别手机,温暖相聚莫冷落亲情

      一、作文素材

      (一)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以下两句名言:

      (1)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两句名言,正是当下许多人生活的最形象写照。

      (二)2012年10月,“摔碗爷爷”成为被手机所伤的亲情的代名词。一次家庭聚餐上,年迈的祖父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孙辈人人手中一部手机,聊天、玩游戏、刷微博。不堪被冷落的老人扔下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摔碗离席。

      二、构思点拨

      作文素材一由两句名言组成,第一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们玩手机的姿态与100年前人们吸鸦片的姿态惊人相似。第二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坐在一起,对方却在玩手机。两句名言,描绘的是两个生活场景,共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社会,手机关闭了人们的心灵之窗,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事实,你是怎样想的,有怎样的感悟?审题时,可以抓住其中一句,进行透彻分析。如第一句,百年前躺着吸鸦片,曾经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百年后躺着玩手机,是否也会如此呢?可以做出自己的分析。也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法,将两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然后归纳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比如可以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高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谈生活里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谈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只要是从材料生发而出的,都应该是恰当的角度。

      就作文素材二而言,恰当的话题应有两个核心元素:“手机”与“亲情”。这两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仔细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手机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让亲情淡漠了。从“手机”这一元素,我们可以抽象出“科技”“工具”“现代化”“现代文明”等信息,而“亲情”这个元素,则涉及“爱”“孝”等信息。因此,作文立意就可以围绕这两个元素的相关信息展开,但也可各有侧重。如侧重“手机”,就可以谈科技对人情感的“异化”、现代文明对传统亲孝的负面影响,以及人们认物为己,终究为物所役等话题。如侧重“亲情”,就可谈亲情的价值、亲情的呵护等话题。

      需要提醒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谨防出现“二次立意”导致偏题甚至跑题的情况。如有同学可能从亲情演绎出“孝”,又由“孝”演绎出“传统文化”,于是以“反思传统文化”为话题作文,那就跑偏了。也有同学可能从孩子玩手机入迷演绎出孩子们缺失奋斗精神,那就是抓住局部而不顾材料整体信息的审题错误了。事实上,这样一些演绎错误是考生们常犯的,究其原因,缺乏有效思维方式是根本。

      【作文猜想五】家风劲吹,良好风气传递新气象

      一、作文素材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节目有益于清白、正面家风的传播,对社会发展大有裨益。2月18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有网友表示,央视“家风”专题深得人心,对道德回归很有益处,以后应多开展这样的务实报道,以引领社会风气的改变。署名“公正生命体”的网友则表示,这样的节目有利于发扬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如果能够趁热打铁,继续制作播放一些和民风、行业之风有关的节目,对传递思想正能量大有益处。

      2014年伊始,“家风”就成了一个热门词汇。很多知名人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传承自长辈的家风、家训。

      冯骥才认为谈家风,就是在谈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传统文化在人们血液里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东西再回到家庭。

      赵本山:我头发都白了,我爹活着的时候还骂我,嫌我生活不够节俭。做人心地要善良,要学会尊重别人;胸怀坦荡一些,放下一些,因为人所有的纠结都是跟自己过不去;人要有信仰,爱国家,不爱国的人我看不起。

      莫言: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会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姚明: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对家教最深的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二、构思点拨

      何为家风?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对家人的激励和约束。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朱柏庐《朱子家训》中的名句言及的便是家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家族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空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品行的第一老师,家风是孩子启蒙的第一推手。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至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惠泽于每个家庭或家族的成员,支撑着家庭或家族的发展与繁荣,也可能感染着社会的部分成员,为其他家庭或家族所效仿,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

      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齐家和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家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DNA。先辈的荣光和业绩,往往会成为一个家族的荣誉和尊严而凝聚着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达成整个家族的精神认同而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而实现代际传承。

      古人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理想。的确,个人可以影响家风,家风可以影响国风,国风可以影响天下之风。立家规、明家礼、担家责、树家风,表面上看只是家务事,其实一家之风可能“点燃”周边或更大社会范围的大“家”之家风,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你的家风是风景,就会给全社会的风和日丽带来清新,助力全社会道德世界的风调雨顺。你的家风是台风,就会大煞风景,成为摧毁整个社会道德大坝的逆风。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只有良好家风占上风,共同营造一种崇德向上的软环境,全世界才会东风浩荡!正如一首歌里所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良好的家风传承,有助于社会风尚的健康推进,惟有每个家庭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正能量家风,形成厚德向善的凝聚合力,才能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

      【作文猜想六】叩问良知,社会自我救赎新手段

      一、作文素材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二、构思点拨

      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孩玩一次石头交换糖果的游戏,小男孩有私心,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毫无保留地交出了所有的糖果。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

      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

      文章可以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救赎之路何在?“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良知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使用这样的观点将会是文章的深刻而精彩之处。

      【作文猜想七】砍掉树枝,切中要害才能自由翔

      一、作文素材

      一位富人花重金买了只漂亮的鸟儿养在花园里,并特意委派一名园丁照顾并训练它。不久,园丁告诉富人,这只鸟儿自买来那天起,寸步不离它栖身的那根树枝。他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教它飞,可它就是趴在树枝上一动不动。

      富人请来医生给鸟儿医治,但它仍不能飞起来。园丁告诉富人:“乡下的农民可能更熟悉鸟儿的天性.请一位农民来试试吧。”富人只好让园丁请来了一位农民。第二天早上,富人惊讶地看到这只鸟儿在花园上空自由地飞翔。富人问那农民:“你是怎么教它飞起来的?”农民答道:“很简单,先生,我只是把它趴着的那根树枝砍掉了。”

      二、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哲理思辨型的材料作文。哲理思辨型材料作文背景大都是对一种生活现象的叙述,虽然叙述平平实实,但是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认真分析,深入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联想,善于类比,长于推论,由点及面,惟其如此,才能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才能发掘出蕴涵其中的哲理,从而写出深意、写出精彩。

      就本题而言,审题立意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概括内容,明确角度。富人买了只漂亮的鸟儿,请园丁照顾训练,但不管园丁用什么方法鸟儿就是不愿飞,请医生诊治也无济于事,最后请来了一位农民,农民砍掉了鸟儿趴着的那根树枝,鸟儿就飞向了天空。由此可以明确本则材料的三个角度:鸟儿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富人、园丁、医生的角度。

      (2)抓住关键,感悟哲理。材料的最后一句是关键句,“很简单,先生,我只是把它趴着的那根树枝砍掉了。”农民的这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大多时候是把简单的事人为地搞复杂了,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在处理一些事情时,越简单,越有效果。

      (3)分析原因,发掘内涵。鸟儿为什么不愿飞?因为鸟儿有可以栖身的树枝。富人、园丁、医生为什么没办法让鸟儿飞起来?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把问题复杂化。农民为什么能让鸟儿飞起来?因为他砍掉了鸟儿可以栖身的树枝,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作文要有亮点,切入的角度就很关键。确定文章的观点时,一定要从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说考生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选择不同于其他人的,自己感悟最深、最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尤其是“大题”,一般要“小作”,就易“上手”。

      【作文猜想八】烘焙面包,经过打磨人生才精彩

      一、作文素材

      男孩向做面包师的奶奶倾诉生活中的不如意。奶奶正在烘焙面包,她问孙子是否愿意品尝一下,男孩欣然答应了。

      “来,喝点食用油。”奶奶说。男孩摇头拒绝。

      “那来两个生鸡蛋吧!”“太恶心了,奶奶!”

      “那你愿意吃点面粉吗?或者一些发酵粉?”男孩做呕吐状。

      “是的,这些东西单独吃起来都会让人恶心。但是当它们以恰当的比例和正确的方法混合在一起,再加上一定的火候时,就能做出发出诱人香味的面包。人生就像做面包。”奶奶说。

      男孩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二、构思点拨

      这道材料作文题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主要内容是奶奶以烘焙面包为例来劝谕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孙子。题目中,孙子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很多人同样面临的问题。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总会碰到很多的不如意,甚至会碰到许多挫折,有的人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开始抱怨,甚至为此而做出过激的行为,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是不是应该像题目中的男孩那样,把自己的烦恼向家人倾诉出来,寻求帮助、慰藉?

      同时,在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长辈们多关注孩子的生活、考试分数,能够像奶奶这样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用生活中的常识解决孙儿辈的问题、指导人生的并不多见。还有些长辈溺爱孩子,看不得孩子吃苦受挫,“捧在手里怕旱着,含在嘴里怕淹着”,与这位奶奶相比不知又要矮了多少。

      阅读材料时,要抓住对话中的几个关键词语——“不如意”“烘焙”“食用油”“生鸡蛋”“面粉”“发酵粉”“面包”,要由表及里地看待问题。写作时,必须要注意材料中的比喻说法,“食用油”“生鸡蛋”“面粉”“发酵粉”可以比喻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境遇,也即人们常说的“百味人生”的各种元素,其中也有不如意、挫折、困难一类的事情;面包可以比喻人生的成功。换句话来说,人生的组成元素是多元的,甚至单独看起来是不相干的。我们要认真看待这些元素,不要因为某一元素的不如意,就抱怨人生,失去生活的动力。我们不要一叶障目,忽视了人生的精彩。

      另外,从奶奶(家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至于文体,擅长记叙、抒情的同学可以选择记叙文,从生活中的细节来阐述“只有经过烘焙的人生才会精彩”的主题,追求精妙的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表达;长于议论的同学就要由表及里看到事物的本质,要辩证思考事与理,最好能做到思想深邃、见解独到,能够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作文猜想九】宽容心态,曼德拉留给世界财富

      一、作文素材

      2013年12月6日,南非国父、前总统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近10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参加了曼德拉的追悼会和葬礼,全世界人民以各种方式对曼德拉的逝世进行哀悼和纪念。他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为结束南非种族斗争、带领南非和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曼德拉以一位“革命者”的姿态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他还将以“民主斗士”的身份、“圣雄”的伟大人格被世人缅怀。

      2013年7月18日,是曼德拉95岁寿辰,也是联合国2009年创设的“曼德拉国际日”。联合国号召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一天从事至少67分钟公益活动,以纪念曼德拉献身反种族隔离事业的67年政治生涯。

      二、构思点拨

      因为期待,所以追求,所以梦想成真。

      然而,是不是拥有期待就可以万事大吉,坐等成功降临?每个人都有期待,可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所以你不能仅仅让它只成为期待,你需要用心去践行,如伟人们一般,坚守自我,执着追求,将那份属于你的期待变成现实。

      黑人领袖曼德拉一直期待着黑人的解放,被囚禁27年的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初衷不改,仍然用心践行着自己“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理想,为黑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最了不起的贡献。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舞台,你的胸襟有多广,你的舞台便有多大。

      仰观历史长河之迢迢,生命的缘起与陨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能名垂千史意气风发者几人?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大展抱负扬眉吐气者几许?大凡成大事立大功者均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容常人之所不能容,只有拥有宽广的胸襟方能成就伟业。

      宽容敌人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曼德拉的伟大之处除了敢于抗争、改变不公平的世界外,更在于他对敌人宽容。在为人民赢得自由和尊严后,曼德拉没有激进地打击白人,将其赶出“黑人王国”,而是努力使白人和黑人和解。“当我从监狱走出来的时候,是要同时解放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反对白人专政,也为反对黑人专政而战。”这种宽容的勇气难能可贵。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的杀戮和报复,只有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才能真正换来和平,并被世人所称颂。反观世界上其他民族领袖,如伊朗的霍梅尼、阿富汗的奥马尔等,虽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但因缺少宽容而成为新的独裁者。

      如今,全球正进入日益多元化的世界,各种价值观互相激荡,一个人唯有放下过去,以宽容的心态告别过去,才能轻装上阵,迎接有希望的明天;一个国家,也需要涵养更大的气魄,放下过去的恩恩怨怨,在赓续传统、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和境界立身处世,才能拥有迈向未来的入场券。

      【作文猜想十】身份转换,寻找自我才是真勇敢

      一、作文素材

      英国画家汤姆·奇廷从艺术系毕业后曾籍籍无名,却因在25年内模仿了100多位著名画家的2000多幅作品而变得极为富有。他画别人的画,用别人的名字,不敢以真名进行真正的创作。他的仿画以假乱真,甚至骗过了最精明的鉴赏家、画商,屡屡被当成名作而卖出高价。

      然而,在58岁时,奇廷却写信给《伦敦时报》,公开向世人说明近年来发现的名画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并指出了他作画时留下的暗记。这封信震惊了欧洲艺术界,奇廷成为众矢之的,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他的模仿之作也顿时从百万美金跌至一文不名。

      可在奇廷死后不久,他的作品又被重新展出并卖出高价。

      二、构思点拨

      这一道作文素材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从画家奇廷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画技精湛的艺术系毕业生,奇廷为了名利和生计而仿画,尽管因此而骗过众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变得富有,但始终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敢以真名进行真正的创作。所幸他晚年知过悔过,向世人公开这场骗局;其二,从人们对待奇廷和他的画作的立场的角度出发,先是斥重金收购,得知画作为仿作之后,又贬低画作的价值,甚至对奇廷恨之入骨。所幸,人们最终承认了奇廷画作的价值。在理解材料的时候,可以从画家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人们的立场出发,还可以兼顾两者,从材料整体出发考虑,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本质,并联系现实对此加以反思。

      在立意时,可以从“奇廷找寻自我的勇气”的角度切人,否定奇廷曾为名利而放弃自我,选择仿画,亵渎艺术,但认可他晚年勇于向世人忏悔,虽未能及时获得理解。但最终找到自我。还可以从环境的角度切入,谈谈培养天才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否定艺术界缺乏培养艺术天才的氛围和眼光。扼杀了未来的名画家,致使画技精湛的艺术系毕业生沦为仿画者,从而强调宽容、发展的氛围对天才的重要性。

      当然,这是一段关于艺术的材料,还可以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切人,否定人们收藏和购买艺术作品的动机是出于功利、浮夸、跟风,但也要肯定人们最终理解了艺术的真谛。重新认可艺术家的才华和价值。

      从画匠到画家,是一个从“失去自我”到“找回自我”的过程,如果考生能从奇廷的经历中发现了艺术与自我的关联,并上升到“回归自我,忠于自我,这正是每个人存在于世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之一”的高度,使文章的立意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兼顾时代对个体的影响,就能充分体现出考生的深刻观察力与创新思维。

      【作文猜想十一】和谐共存,自然文明协调才长久

      一、作文素材

      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鲜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二、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素材在表述中指向性很明确,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句“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即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但它与一般的二元关系型作文题不同,这道题的材料中还有“人皆需要”这句话,看似二元,实则多元,题目的难点也在于此。行文时,在阐释“自然”和“文明”的关系时,最好把它们统一在“人”这个主体的需求中。

      抓住了关键句,还要进一步理顺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自然”和“文明”其实是并列共存关系,对于“人”来说,缺一不可。“自然”和“文明”和谐发展,“人”才会内外和谐、身心健康。反之,若丢此失彼,“人”在其中,便很难有发展,也无法安享和谐:“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健康之本源于自然,自然造化和合于人,无视自然规律,毁坏“自然”,来建设所谓的“文明”,无异于杀鸡取卵,人类现在正饱尝其害:但“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能抹杀,没有“文明”,“人”现在或许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没有人类文明的“自然”,也只会是孤独、寂寞地存在着。“文明”只有尊重“自然”和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让“人”在自然和社会中获得幸福。当然,在写作时,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写个性化作文,符合题意但有创新思想的作文更能脱颖而出。

      此外,在文体的选择上也可以灵活多变,可以写记叙文,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在忽视自然规律的“文明”进程。根据“人”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的变化可以撰写散文,“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这句话其实可以触动很多诗意的情思,可由此去发挥联想,将对“自然”和“文明”关系的感悟融会其中;也可以撰写议论文,辩证地阐释“自然”和“文明”的关系变化对“人”产生的影响,写出独特的领悟和反思。

      【作文猜想十二】完满人生,积极有为和淡然无过

      一、作文素材

      一个老者和一个少年驻足在花坛边。少年说:“哇,红色的花多漂亮!”老者说:“白色的花更值得欣赏。”“红色的花鲜艳绚丽,就像一个积极有为的人生。”少年争辩道。“白色的花洁白纯净,犹如一个淡然无过的人生。”老者平静地说。

      其实,红花、白花不都是花吗?

      二、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素材内容明晰,意蕴丰富,给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与认知空间,能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多元思考和深入探究,为考生写作提供积极的引导。将“积极有为”和“淡然无过”一起摆在学生面前,增强了作文题目的思维张力,它要求考生不止于对“积极有为”和“淡然无过”内涵的诠释、阐发,还促使考生对两者关系进行辩证、全面、多向的思考:既要积极有为,还要保持无过;与其积极有为而产生过错,不如保持淡然心态,从而无过;不能一味因为追求无过,而不懂得积极有为。

      这个题目小可以写个人的理想志趣、行为准则,大可以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自身实际,引向现实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

      在审题时,要注意抓住对话的相互关系以及关键性词语,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老者和少年的对话构成相对的关系,主要是探讨人生态度。材料最后“其实,红花、白花不都是花吗?”这一关键性问句,提示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思考,结合现实生活,挖掘蕴涵其中的道理。立意可以从任何一方面切入,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以下立意角度,可供参考:

      角度一:看淡名利,保持无过,崇尚精神自由。看淡名利,不为物惑,不为名扰,不为利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享受轻松快乐的生活。平息浮躁不安的心,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犯错,让自己的人生不蒙尘垢。写作时既可以选择古今中外一些追求高洁、超脱世俗的名人事例,又可以联系当今一些人急功近利、利欲熏心而犯下错误甚至违法犯罪的反面例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旨,体现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的思考。

      角度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铸就生命辉煌。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积极进取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奋发有为才能铸就。人活一世,就应该振奋精神,努力开拓,竭尽所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角度三: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怀无过之心,做有为之事。有为与无过需要辩证地看待,人生阶段、社会现实、自身处境、理想追求不同,看法也就各异,不可一概而论,我们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抱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心态去积极做事。相对而言,青年人应该敢想敢干,敢为风气先;老年人则需要修身养性,保持无过。生逢乱世,明哲保身,不失明智;和平盛世,抱负远大,有所作为。但这又并非绝对,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无论如何,那些有功于社会而又淡泊名利的人永远值得尊敬。

      【作文猜想十三】短途捷径,甘于长路跋涉才走远

      一、作文素材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正在赶着上班,这天他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中的表现关乎到他能否升职,所以不能迟到。无奈他的闹钟却在今晨坏掉了,最糟糕的是还有二十分钟会议便要开始了。

      小职员唯有改乘出租车,希望能赶得及参加会议。

      好不容易才给他截到了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上车后,他便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

      小职员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

      “当然不是,现在是繁忙时间,最短的路都会交通挤塞。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却是最快的方法。”

      听见了司机的话,小职员最后还是选择走了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交通挤塞得水泄不通,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司机所言没差,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路程较远,多花了点时间,却很快便到达目的地。

      小职员最终也赶得上会议,还升了职当部门主任。

      二、构思点拨

      人总喜欢走快捷方式、希望不劳而获,还以为走快捷方式可以用最小的体力最快到达目的地。所以现今满眼所见到的是:马场、六合彩永远不乏投注的人龙,澳门葡京从来不缺出手阔绰的赌徒,补习班亦向来不愁没有学生光顾。

      然而,快捷方式虽然是最短的路,却未必是最快的。你有看过多少赌徒从不工作却因为赌博而成为富翁?你又有见过有多少学生从不上学却因为上补习班而考得十优的成绩?

      相反,因为走快捷方式而赔上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的,我倒见过不少。年中就有不少人因为嗜赌而欠下高利贷,最后不但家破人亡,还赔上宝贵的性命。所以说,快捷方式并不好走,不但荆棘满途,而且充满危险,也没人可以保证你走的路一定可到达终点。

      走长一点的路虽然会累一点,吃多一点苦,却是唯一最快到达目的地的方法。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脚踏实地的去走每一步人生路才是明智之举。

      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有许多人,就因为一生都在走快捷方式,结果每每走进死路里,把大好的时间和青春都浪费掉了。今天,有不少道路仍在塞车,却还有车辆驶进去,情况不但没有改善,而且不断恶化……真是一可悲的世界啊!

      【作文猜想十四】精神地标,每座城市里的指明灯

      一、作文素材

      新华社消息,偌大的北京城,从第19个世界读书日起,终于有了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三联韬奋书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4月22日专门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赞赏该书店推出的“深夜书房”“很有创意”。总理认为,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回信的最后,李克强总理鼓励三联的全体员工,“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坦言,能够有这样一封信很受鼓励,“不仅是对书店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民族提出的希望”。

      在台湾极具知名度的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书店,成为许多书店模仿的对象。书籍用来吸引人气,文化创意产品则产生利润,即使身处闹市区,诚品书店依然有着可观的利润。

      受访者普遍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随着时代变迁,书店应该改变“卖书的地方”这样一个固有印象,而应该变成一个交往的公共空间。

      二、构思点拨

      阅读,是爱书人共享的爱好。而书店,则是数百年来爱书人在城市中的精神地标。爱书人通常都有一长串与书店有关的故事。城市里通常都有几个书店,成为当地甚至外地爱书人心中的精神地标。翻开一张中国地图,我们很容易发现,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经常与城市里久负盛名的书店密不可分。尽管互联网之风扫过,书店行业一片萧条,但其在城市文化中的地标作用,却远未被取代。渴望触底反弹、绝处逢生的书店,正在经历凤凰涅槃一般的转型。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可以有优美的环境、精致的建筑、便利快捷的交通、现代化的设施,然而,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灵魂与内涵的,却是它的文明开放程度和人文精神。

      精神地标不仅仅是一种城市摆设,也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和识别。精神地标其实往往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分析一下一些著名的城市文化精神地标,会发现它们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这些含义有的来自城市历史,譬如天坛、卢浮宫、金字塔。有的来自城市的文化建设,譬如雅典神庙、悉尼歌剧院。有的来自城市现代化建设,譬如东方明珠、帝国大厦。无论是何来源,这些地标都蕴含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比如古老东方文明、时尚浪漫精神、文化艺术崇尚、财富与成就等等。同时,它们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将城市文化精神艺术化了的精神雕塑。

      “北有大裤衩,南有小蛮腰”,开的是北京和广州的笑话。不同城市,才有不同心态!我的城市,咱有过“精神地标”吗?

      精神地标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精神的炫耀。应该说,敢于和乐于炫耀文化、标榜文化、宣示城市文化精神的城市,是真正成熟的城市。这种“炫耀”不仅仅有力提升着城市的文化精神影响力,同时也不断增强着对城市居民的精神暗示,增强着城市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

      有没有文化地标可能不直接影响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影响其文化心理和精神感受。有没有文化地标可能不直接影响城市的GDP,但是影响其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努力创造条件,将城市精神地标——书店建设纳入文化建设的实事,纳入城市建设的大格局,百姓幸甚,城市幸甚。

      【作文猜想十五】扶与不扶,中国大爷播散正能量

      一、作文素材

      (一)2013年12月19日,沈阳的“中国好大爷”被雪后骑电动车的青年撞倒后,谎称自己有医保,让撞人青年“赶紧去上班”。此事一曝光,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感动,以往有老人摔倒碰瓷讹诈,这位大爷却以恩抱怨。一句“我有医保你走吧”,感动无数网友的沈阳大爷王福顺,今年60岁,是名保安,每月工资1700块左右,根本没有医保。

      (二)2014年被网友热议最多的春晚语言类节目,无疑是开心麻花的春晚小品《扶不扶》。节目一经播出,“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等台词便受到观众热议,获得媒体、网民的竞相转发。春晚小品《扶不扶》中,“这么和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奔驰”,和结尾处的“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因为直指社会热点,爆笑吐槽中传达正能量而受到观众强烈赞许。更有无数观众表达和小品中一样的困惑,“如果真是我遇到了,扶不扶真是个问题”。

      (三)香港文化评论人许骥认为,“小品《扶不扶》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用小品来表现简直奇葩。在香港,‘扶不扶’是不用讨论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常识。不是说香港没有坏人,而是香港有保护好人的制度。与其费尽心思对付坏人,不如想想办法保护好人吧。”

      二、构思点拨

      自南京“彭宇案”开始,“老人跌倒”这个词已经让人感到恐惧与纠结,同样纠结的还有隐藏在“扶与不扶”下的良知拷问。而一句简单的“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在如今撞人者与被撞者之间几乎是尔虞我诈的氛围下,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个善意的谎言,显然成为了这寒冷严冬中一抹感人至深的温暖。社会需要这样的“中国好大爷”,只有这样宽容的大爷成为“长辈”,我们才能走出道德迷失的“丛林”。

      第一,大爷的行为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掌声,同时,也凭借自己的好品质被破格提拔为保安班长,并获得了本市一家医院的免费体检和免费的医疗救治。

      第二,通过此事,大爷被评为“中国好大爷”,成为央视、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追逐的焦点,通过报道传递正能量,可以在社会上树立道德模范,对整个社会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

      第三,很多网友表示对大爷的义举很感动,也能让公众恢复对社会的信任,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此事也能对全社会起到教育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以此为鉴,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及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第一,个别品质恶劣的群众应该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应该为了经济利益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恶意索赔或者恶意肇事。

      第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损人利己的事情坚决不做,对于那些恶意索赔或者恶意肇事的人不要惧怕,要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好自己,

      第三,我们应该积极阳光的看待这个社会,不要因为曝光的个别负面新闻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并不能因为这个负面报道而拒绝助人为乐。

      第四,政府应该对这些好人好事积极进行宣传,在社会上营造诚信友爱的氛围,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助人而不害人”的风气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文猜想十六】知与无知,正视才会生出大智慧

      一、作文素材

      苏格拉底说:“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黑格尔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王朔说:“无知者无畏。”

      二、构思点拨

      这是一则人物言论型的材料作文,列举了苏格拉底、黑格尔、王朔三个名人的不同言论,看似表达不同的观点,但每句话都有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无知”。那么,正确理解并把握“无知”一词的内涵,便是写好本次作文的起点和关键。

      “无知”包括知识上的“无知”和认知上的“无知”。前者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知识上的缺乏。面对无限的世界、浩瀚的知识,人类受到生命、认知水平等局限,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后者更多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意思,含贬义的愚昧无知,表现为自尊自大,或为一己私欲而违背规律等。

      其次,要思考与“无知”相关的各句话的次关键词。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即使作为历史上公认的大思想家,也不可能是全知之人,因此,只有“知道自己的无知”并能承认自己的无知,才会对未知的知识、规律产生探求的欲望,最终从无知达到相对的有知。苏格拉底的话虽是自谦,却揭示了知晓“无知”的可贵——明白自己的无知,才可能从“无知”到“知”。

      黑格尔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无知者因为不了解世界真理、未把握规律,因此面对“陌生世界”时往往无从下手,才感到“不自由”。当然,考生也可以反向思考这句话:也正是因为无知者无知于全新领域的规律,反而他们可以自由地驰骋,不会过多地受到常规或惯性思维的约束,并能打破传统、抗拒权威、产生创新。就这个层面上而言,“无知者”又是“自由”的。

      作文立意必须围绕“无知”来展开。可以从正面肯定“无知”能产生追求真知的欲望,打破传统、抗拒权威的勇气,不畏困难的力量等;也可以从反面论述“无知”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足、带来的危害等;还可以综合正反两面来谈如伺从“无知”到“知”等等。作文如果脱离“无知”,谈“谦虚”“不自由、自由的条件”“勇气”“无畏”等,则视为偏离题意。王朔说“无知者”“无畏”。虽然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准确理解必须先定义好是哪种类型的无知者。若是知识上的无知并能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在探索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压力、窘迫等,但由于内心深处对真理追求的渴望,也能无畏于逆境反而会迎难而上。这是“无知者无畏”的积极方面。但若是认知上的无知者,他们主观上自以为知,并且还无畏地去碰触一些不该碰触的底线的话,这样的“无知者无畏”就是负面的,应该受到批判。

      【作文猜想十七】信任桥梁,架起熟人陌生人鸿沟

      一、作文素材

      (一)幼儿园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我们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

      (二)我们常说“熟人好办事”,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却说:“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在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陌生人的新闻……”

      (三)中国古代的“亲戚”之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人不睦家必败”:英国谚语也有“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的说法。而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做“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有着血脉之亲的亲人。

      二、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素材主要围绕着对“熟人”和“陌生人”解读和理解。材料一反映了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信任感严重缺失问题;材料二反映社会中“熟人”和“陌生人”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材料三反映熟人与陌生人之间奇怪的转换关系。材料的导向之多元化,给了考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而且这三个材料都贴近现实生活,可以引导考生从“掉书袋”中走出来,从象牙塔望出去,真正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身边的生活,用文字抒写真情。

      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点是开放的、多维的,又是有所限制的,关键要能联系现实,从“熟人”和“陌生人”关系的理性思辨中表现自己对生活、社会现象的思考,辨明是非善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当然,我们更可以扣住这三则材料的核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但每一个人又无法逃脱整个社会的联系,所以,人与人的关系至关重要,每一个人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陌生人和熟人可以相互转化。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从陌生人到熟人,进而发展为朋友、亲人;而原本是熟人也可能因接触、沟通少了,或因太熟悉了发现并非知己,也形同路人了。可见,陌生人和熟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们可以有以下立意:用信任架设陌生人走向熟人的桥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一种进步,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需重构社会信任,等等。

      当然,因为材料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所以,采用记叙类的文体也是可行的。比如通过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对熟人和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先写自己“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根深蒂固,后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邻里渐渐成为见面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在网络上,自己反而认识了很多热心人,从而明白,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的远近。由于本题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社会性,因此采用议论性文体是很好的选择。例如从社会上人们面对陌生人的冷漠态度,谈“用信任架设陌生人走向熟人的桥梁”。我们可以采取先驳后立的写法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老人摔倒,有的老人可以得到陌生人的帮助,有的老人却被人视而不见甚至因此而丧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冷漠到这样的地步?

      【作文猜想十八】忧虑未来,满怀希冀奔向人生路

      一、作文素材

      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非洲圣人”阿尔贝特·史怀泽

      二、构思点拨

      这道格言类作文素材,内容简洁,指向也比较明确,应该说审题难度不大。但难度不大不等于没有难度。要写好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这句格言中有几个词是必须把握的重点——“忧心忡忡”“满怀美好的希望”“未来”“我”等。“忧心忡忡”,可提炼出“忧患意识”的话题:“满怀美好的希望”,能提炼出“乐观情怀”的话题。至于“未来”一词,则清楚地提示了我们写作的指向不应该是回忆往昔。“我”,则意味着要强调作文的“主体意识”,写出个人独特的感悟。

      其次,准确把握话题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道只有一句话的格言类材料作文题暗含了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特点。写作之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好“忧患意识”与“乐观情怀”这两个话题的关系,切忌只谈“忧虑”或者只谈“希望”。而且这句格言是一个转折句,强调的重点在后面的“满怀美好的希望”。因而,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既要二者兼顾又要侧重后者。

      高三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上,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以及高考之后不可预知的未来,可能会对每天的书山题海感到压抑与沉闷。对未来有更多的茫然与担忧。史怀泽话里的“忧心忡忡”一词能契合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对自身、对未来的深入思考;而“美好的希望”则可以是一种价值引领,彰显人文关怀。再者,从关注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命运、社会的前景,都是可以忧虑的“未来”。尤其是这两年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新风尚不断孕育的转型时期,不论是“忧心忡忡”还是“满怀美好的希望”都可以言之有物,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关注社会的广度、思考问题的深度。最后,选好自己擅长的角度。“未来”一词提示了我们写作内容的指向。写作时,内容可深可浅,既可以审视自我,也可以关注社会,关键是把握住格言的主旨,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文章链接:/etjy/zonghe/20140701/928.html
    (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2014, 作文, 应试, 教育, 梁挺福, 猜想, 试题, 高考,
    赞助商链接

    儿童算术游戏
    Copyright © 2005 - 2014 幼儿教育网 联系站长QQ:2372-4776-8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妈妈 版权所有:京ICP备12036128号-4 9.3 ms2 sql: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