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
  • 主页
  • 教子有方
  • 注意力训练
  • 教育方法论
  • 名人教育
  • 智力开发
  • 儿童阅读
  • 国外教育
  • 英语学习
  • 性教育
  • 幼教报道
  • 性格养成
  • 儿童健康
  • 大话育儿
  • 综合育儿
  •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育儿 > 文学常识:孙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文学常识:孙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时间:2014-07-01 21:05:01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点击:1199

      孙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孙子,此处指孙武,其生卒年月大致与孔子同时。《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兵书,而且是“世界兵学圣典”。在当代,《孙子兵法》还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学。

      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译文〕用兵,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的。〔注解〕兵是兵器、军队之意。军队可以抵御外侮、捍卫主权,同时它是暴力统治的工具、专制社会的支柱,对此,中国人再明白不过了。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译文〕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分析利弊.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注解〕所谓“道’,是指政治背景和客观规律,所谓“天”,是指自然状况、天运时机,所谓“地”,是指地势地利;所谓“将”,是指将领的素质,即智、信、仁、勇、严五德;所谓“法”,是指法纪制度、人员配置、职责划分等。

      3、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贯彻执行?哪—方的兵力强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可以根据以上分析对比而判明谁胜谁负。

      〔注解〕将孙子兵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则这段话的意思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因素有:1、国家政策,上级决策;2、干部素质,厂长能力;3、政治经济环境,地理位置;4、条例规章,质量标准的贯彻落实;5、企业实力,人财物情况;6、职工素质,技能培训;7、劳动纪律。

      4、势者,因利而制权。——〔译文〕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注解〕孙子还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5、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译文〕用兵打仗是一种设立计谋的行为。所以要,能而装着不能,用而装着不用,近而给敌人远的错觉,远而给敌人近的错觉。〔注解〕西方人不喜欢计谋,认为用计是不道德的行为。可是,孙子却称:“兵以诈立”。

      6、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轿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敌人贪利则以利引诱它,敌人混乱则进攻它,敌人强大则防备它,敌人强横则避开它,敌人易怒则激怒它,敌人谨慎则使它骄傲,敌人精神饱满则使它疲劳,敌人团结则离间它。趁敌人没有准备而实施进攻,以出人意料的战略战术打击敌人。

      〔注解〕这是孙武的用兵十原则。可以说,它是老于哲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总是朝相反方向运动的,事物的薄弱之处正是大有可为之处)在军事上的运用。另外,孙子还说:“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民不意”。

      7、未战而庙算。——〔译文〕开战前先分析决策,做到未战而先胜。〔注解〕古时作战前,要在庙堂举行策划会议,故曰“庙算”。

      8、菩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采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三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从敌国取得军资费用和粮秣,这样,军队的食用就能充足供应了。〔注解〕自古而来,中国动辙拥有军队百万,如此庞大的军队必然会遇到粮草供应的难题。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二是保证粮道畅通,不断补给,三是如孙子所说的“智将务食于敌”。与此不同的是,古代西方人作战以骑兵为主,军队规模一般不超过数万,奶油肉食等“粮草”都自给自足,取用于自己(自带或杀马而食)。

      9、胜敌而益强。——〔译文〕既要打败敌人又要使自己更加强大。〔注解〕中国古人一般都认为,打仗是劳民伤财的事。哪怕是在大汉盛唐,战争的后果都是民生凋蔽,国库空虚。所以要做到胜敌而益强,并非易事。而西方人通过战争掠夺财富,同时将俘虏当作奴隶贩卖,所以.穷兵黩武往往使得国势强大。

      10、兵贵胜,不贵久。——〔译文〕用兵作战贵在速胜,不宜久拖。〔注解〕孙子还说:“兵久而国之有利者,未之有也”。当年对越作战的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就以此句作为他主张撤出越战的理论根据。

      11、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译文〕深知兵法的将领,是百姓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注解〕孙子重将,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12、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译文〕大凡用兵的法则是,使敌国完整地屈服为上策,攻破其国为下策;使敌军完整地屈服为上策,攻破其军为下策。〔注解〕这是中国的“王道”军事,重在保全一国,使它完整地屈服。所以,古代安南、高丽等国称臣于中国而免遭兵燹。

      13、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百战百胜,并非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注解〕中国人温文尔雅,重视“文伐”(用计),认为动武是迫不得已时的下策(老子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于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战而胜才是最高的策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14、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译文〕用兵的上策是谋略伐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胜敌,再次是动武使敌人屈服,最下策是攻城。〔注解〕中国人善于使用谋略和心计,这已人所共知。据报载,德国人已开始接受以三十六计为代表的中国韬略诡计观。

      15、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译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有十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围困敌人,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兵,与敌人兵力相等,就要用计胜敌,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都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开敌人。〔注解〕孙武的重孙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或称(齐孙子兵法》齐威王问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时怎么办,孙膑答道“让威”(应避开锋芒)。

      16、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译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会获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会获胜;上下齐心协力的,会获胜;以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之敌的,会获胜;将帅的才能高而不被君王从中牵制的,会获胜。〔注解〕先秦兵书《六韬》也十分强调“将能而君不御”,认为只有无君王于后,才能无敌于前。

      17、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译文〕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才能百战都不失败。〔注解〕孙子还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预先知道敌情)”。

      18、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译文〕过去,善于打仗的人,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注解〕孙子还有言:“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19、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译文〕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占有优势。善于防守的,如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使敌人无从发现;善于进攻的,如动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使敌人无法防范。〔注解〕孙子还说:“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20、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译文〕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则总是先同故人交战,然后殚精竭力、疲于奔命地应战。善于用兵的人,搞好内政,确立法制,所以有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注解〕孙武认为,政治(“道”与“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后力量。孙膑也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虽然一时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患无穷)”。这些观点与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1780—1831,普鲁士人)的思想基本一致。

      21、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译文〕大凡能做到治理百万大军有如治理几人小组那样容易,是由于各级组织的作用;击败百万敌军有如击败少量敌军那样容易,是由于指挥号令的统一;使我三军之众,在受到敌人进攻时不致于失败,这是奇兵与正兵的运用问题;我军所到之处,如以石击卵,没有不被攻破的,这是虚实的结合问题。〔注解〕在本段,孙子道出了治国的奥秘,即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官僚体制对于稳定政权的作用。

      22、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译文〕战势不过奇与正两种,然而奇与正的变化,都是不可穷尽的。〔注解〕孙子还说:“以正合,以奇胜”(以正规的军队合战,以奇兵取胜),“出奇制胜”。同时代的老子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23、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译文〕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势猛而节奏短促。〔注解〕西方军事家尤其强调突击战、闪电战。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主张机动迅猛进攻,拿破仑的元帅约米尼提出集中兵力,猛烈出击。法西斯希特勒靠闪电战取得了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胜利。

      24、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园而不可败也。——〔译文〕在纷纷纭纭的混战中,必须保证自己的军队不发生混乱;在敌情浑沌不清的情况下,必须使我军阵形圆满,各方都能应付自如。〔注解〕商末牧野之战时,姜子牙在关键时稳住阵脚,终于打败了乱敌。另外,为了在作战时各方向都能应付自如,中国古人设计了各种阵形——八卦阵,连环阵等。

      25、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译文〕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领,以假象象迷惑敌人,敌人必然顺从我意;将利益暴露在外,敌人必然为其所引诱。以小利调动敌人,设置伏兵严阵以待。〔注解〕“形之”(伪装以迷惑敌人)就是孙子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近”,“顺佯敌之意”(假装顺从敌意)。

      26、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译文〕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利用兵势取胜,不苛责于部下,这样就能选拔人才而利用兵势。〔注解〕孙子说:“善于打仗的人所造成的态势,有如把圆石从千尺高山上往下飞滚,势不可挡,这就是兵势”(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27、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译文〕进攻必然取胜,是由于攻击敌人薄弱的守不住的地方。〔注解〕孙子还说:“攻其所必救”(如孙膑“围魏救赵”),“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28、(原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译文〕所以,以假象“示形”迷惑敌人,而自己不露形迹,这样我军能集中用兵而使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将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分兵十处,于是我军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注解〕孙子强调集中用兵,各个击破,“以众击寡”,“并敌一向”(集中优势兵力指向敌人的一点)。毛泽东继承了孙子的这一思想。

      29、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译文〕所以,只有预先判断出交战的地点、交战的日期,才能千里跋涉,与敌会战。〔注解〕刘伯承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五行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

      30、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译文〕所以,筹策判断,以了解作战计划的得与失;火力侦察,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假象诱敌,以摸清地形的有利与不利;小规模直接较量,以知道我军力量的强弱。〔注解〕孙子说:“强弱,形也”(强弱的力量表现在外,即是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伪装诱敌的最高层次,能使人看不出一点形迹。这样,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不能看出问题,敌人再高明,也无法对付我军)。

      31、兵形象水,水之形,避训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译文〕兵势象水形,水之形,避开商处而流向低处;兵之形,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打击其虚弱的地方。〔注解〕孙子继续指出:“水因地而制流(制约其流向),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

      32、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译文〕把坏事当好事,化不利为有利。〔注解〕孙子称:“先知迂直之计者胜”。迂直之计即:能从迂中见直,直中见迂;不利中见利,利中见不利。

      33、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译文〕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会失败,没有物质储备就会失败。〔注解〕打仗需要消耗大量的财物,所以作战宜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旷日持久,则军心萎靡,锐气挫伤,攻城而力不足,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则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

      34、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译文〕用兵靠奇诈计谋取胜,根据是否有利而行动,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则随机而定;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骤至,行动徐缓时如严整的森林,打击敌人时如烈火沸腾,驻守阵地时如山岳不动,隐蔽时使敌人如处茫茫黑夜,行动时如万钧雷霆。〔注解〕孙子还说:“用兵者,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见利不起兵”。先秦兵书《六韬》中称,用兵要快如闪电,使敌人“当之者破,就之者亡”。

      35、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译文〕军队一开始时士气旺盛,再过一会则逐渐怠惰,最后士兵会气竭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疲惫涣散时才去打它。〔注解〕孙子还说,要“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不要迎击旗帜整齐、阵容严整之敌)。

      36、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que),穷寇勿迫。——〔译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是,不要仰攻占领高地的敌人,不要迎击背靠山峦的敌人,不要追击佯装败北的敌人,不要进攻士气正旺的敌人,不要理睬引诱我方的敌人,不要截击撤退归国的敌人。包围敌人,要留下缺口,防止困兽犹斗。对于陷入绝境的“穷寇”,不要逼迫它。〔注解〕毛泽东却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不赞成“穷寇勿迫”。

      39、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译文〕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打击,有的战地不宜争夺,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执行。〔注解〕孙子还说:“将能而君不御”。即阵前将领可随机处置,灵活决策,不受君王的从中牵制。不过这样,将领要冒失败而论罪的危险,所以,忠君的将帅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38、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译文〕明智的将领思考军务,总要兼及利与害两个方面。〔注解〕即要曲中见直,直中见曲,既见利,又见害。权衡利弊,如果利大于弊,则可行动。

      39、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译文〕所以,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寄希望于自己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寄希望于使敌人无法攻破。〔注解〕孙子反对侥幸胜敌,强调主观上重视敌人。

      40、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译文〕要横渡江河,必在离江河较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人前来渡河,不要迎击敌人于河中,而要在敌人一半已渡、一半未渡时进攻。〔注解〕这是孙子的水战之法,原则还是“以治待乱”,“击其惰归”。

      41、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译文〕敌人近在咫尺仍然保持镇静,是倚仗它的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是想引诱我军前进。〔注解〕孙子在此段之后共提出了三十二种籍以判断敌情的现象,如“众树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半进半退者,诱也”,“鸟集者,虚也”…

      42、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译文〕用“文”激励士卒,用“武”统一步调。〔注解〕所谓文,即政治教育、道义宣传。所谓武,即军纪法令。

      43、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译文〕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料敌制胜,研究地势的险易,计算路途的远近,这是高明将领所要做的。〔注解〕刘伯承、粟裕等优秀将帅都是“地形通”。

      44、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译文〕用兵之道在于神速,乘敌人来不及防备的时机,走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未加防范的地方。〔注解〕孙子还说:要“出奇制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另说“兵贵速,不贵久”,“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45、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象“率然”一样。“率然”就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尾都来救应。〔注解〕孙子认为,好的将帅用兵打仗,要安排阵形,使得首尾能相互救应。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依靠,协同),贵贱不相救”,则大败无疑。

      46、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土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译文〕将军应做到,沉静而幽深莫测,严正而治军不乱。能蒙蔽士兵的视听,使他们对战斗行动的计划一无所知。〔注解〕此段与老子的思想暗合。孙子认为,为驱使三军如使唤一人,则不能将用兵的意图和利害关系告诉士兵,“勿告以言”,“勿告以害”。这是“愚兵”之策。

      47、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译文〕聚集三军士兵,将他们投置于险地,使他们拼死作战。〔注解〕孙子还说“投之亡地然后存,置之死地然后生”,要“焚舟破釜”,这是救灾式的管理方法。当年韩信背水一战,反而死里得生。

      48、故为兵之事,在于顺佯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译文〕用兵作战,在于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有机会,便集中用兵,各个击破,千里杀将。〔注解〕这是“将计就计”,假装上当,然后捕捉战机。

      49、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译文〕随机应变,不断调整作战方案。〔注解〕“墨”是墨线,指既定计划;践墨;实施计划。梅尧臣注《孙子兵法)曰:“举动必践法度而随敌屈伸,因利以决战”。

      50、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译文〕用火辅助进攻的人明智,以水辅助进攻的一方强大。〔注解〕《六韬》中提供了反火攻的方法,即顺风“燔(fan,烧)吾前”,然后“居黑地而处”。

      51、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译文〕君主不可以因一时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以被激怒而仓促应战。〔注解〕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而“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要慎重用兵:“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以利益为原则。

    文章链接:/etjy/zonghe/20140701/1230.html
    (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名句, 孙子, 常识, 应用, 文化, 文学, 解说,
    赞助商链接

    儿童算术游戏
    Copyright © 2005 - 2014 幼儿教育网 联系站长QQ:2372-4776-8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妈妈 版权所有:京ICP备12036128号-4 10.4 ms2 sql: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