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
  • 主页
  • 教子有方
  • 注意力训练
  • 教育方法论
  • 名人教育
  • 智力开发
  • 儿童阅读
  • 国外教育
  • 英语学习
  • 性教育
  • 幼教报道
  • 性格养成
  • 儿童健康
  • 大话育儿
  • 综合育儿
  •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子有方 >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时间:2014-05-21 11:09:33 来源:yj09.com 作者:李老师 点击:1338

      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在孩子懵懂无知的幼儿阶段时,就开始张罗五花八门的教材,让孩子学习英语、音乐,以及各种技艺等等。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感受父母的心意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父母对于“精英教育”过分地执着,就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

      是什么让父母们不得不板起脸来教育

      1. 面子心态 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人”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别人好了Ta就有面子,别人不好了Ta也没面子。

      别觉得可笑,这个“别人”就是自己的家人,亲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没反应过来。你要是说这些人都不是“别人”,只能说你分不清人际界限。

      没错,携带者你的基因的,流着你的血的,从你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是“别人”。

      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一点,你就不免会过度参与ta的生活,因为你没有把ta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于你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人,去尊重。

      不少家长就是因为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不可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错,就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损,俗称没了面子。

      一个人担心自己会没面子的时候,Ta就会焦虑,使尽一切办法,去维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免严正以待了起来。当孩子一脸无辜地望着你的时候,你心里想的却是怎样看住这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跟在屁股后面,生怕ta犯一点错,自己就会觉得万般羞耻。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为挂钩的后果就是,你会为了避免这种羞耻的感觉,而对小孩严加管束。但孩子真的适合这样被管教吗?这样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结果吗?未必。

      不少严厉的父母其实对自己也相当严厉,自己本身就因为害怕犯错而过得十分压抑,也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觉的完美,而去严格要求孩子。

      2. 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规律,对孩子的常见行为问题,除了打骂和说教想不到其他的办法

      其实完美主义的家长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其实很重要。心理学家华生曾夸下海口说,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也反过来提醒了家长们,即使自诩孩子遗传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决不能随便应付了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因材施教”,其实对孩子来说,不光要根据他们的天赋来栽培,还需要根据他们生来的脾气秉性,依照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栽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是否能够按照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也许会对孩子最终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差异。

      一个只懂得打骂和说教的家长,和一个能够依照不同的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哪个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显然是后者。

      同样是家长,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写育儿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别人写的育儿攻略?这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是一个家长在育儿方面动的脑筋够不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应对。而这些,正是那些经常板起脸教训孩子的家长,所欠缺的。

      3. 身为家长的自觉性不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时走在街上时,经常能听到妈妈们用近乎斥责的口吻对孩子讲话。无论心里多么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但碰到着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时候,妈妈们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烦躁起来,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气的做法,只能说是她们对身为母亲的自觉性还略显不足。

      语言因其使用方式的不同,有可能会变成一把毁掉孩子的利刃,也可能对促进孩子的成长发挥出魔力。

      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家长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还是得意,管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妇还是大当家,管你自己认为自己是暴脾气还是温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亲母亲,别把工作中的你、家庭关系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带到孩子面前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有可能会对ta的人生造成至关重大的影响。

      有些家长之所以不得不板起脸来对孩子凶,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正在干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也不认为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有什么问题。尽管让孩子承受一个大人的情绪,这可能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是假如不板起脸来,就一定没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了吗?

      如果不板起脸来教育,可以怎么教育?给父母支招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停止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实用心理学的说法来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

      在神经学上,要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好的行为时,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明确的路来给ta走。而板起脸来打骂也许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打骂本身并没有帮助孩子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

      其实完美主义的家长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其实很重要。心理学家华生曾夸下海口说,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也反过来提醒了家长们,即使自诩孩子遗传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决不能随便应付了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因材施教”,其实对孩子来说,不光要根据他们的天赋来栽培,还需要根据他们生来的脾气秉性,依照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栽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是否能够按照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也许会对孩子最终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差异。

      一个只懂得打骂和说教的家长,和一个能够依照不同的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哪个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显然是后者。

      同样是家长,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写育儿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别人写的育儿攻略?这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是一个家长在育儿方面动的脑筋够不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应对。而这些,正是那些经常板起脸教训孩子的家长,所欠缺的。

      3. 身为家长的自觉性不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时走在街上时,经常能听到妈妈们用近乎斥责的口吻对孩子讲话。无论心里多么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但碰到着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时候,妈妈们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烦躁起来,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气的做法,只能说是她们对身为母亲的自觉性还略显不足。

      语言因其使用方式的不同,有可能会变成一把毁掉孩子的利刃,也可能对促进孩子的成长发挥出魔力。

      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家长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还是得意,管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妇还是大当家,管你自己认为自己是暴脾气还是温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亲母亲,别把工作中的你、家庭关系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带到孩子面前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有可能会对ta的人生造成至关重大的影响。

      有些家长之所以不得不板起脸来对孩子凶,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正在干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也不认为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有什么问题。尽管让孩子承受一个大人的情绪,这可能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是假如不板起脸来,就一定没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了吗?

      如果不板起脸来教育,可以怎么教育?给父母支招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停止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实用心理学的说法来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

      在神经学上,要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好的行为时,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明确的路来给ta走。而板起脸来打骂也许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打骂本身并没有帮助孩子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

      还有一位爸爸擅长使用正惩罚:

      周兵家的墙上贴着一张“罚单”,针对的是孩子不好的行为。他孩子6岁了,已经有用自己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意识了。周兵给孩子贴了这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按时睡觉,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乱扔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五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一时想不出处罚措施怎么办?问问孩子,自己觉得假如再犯,怎么办?孩子可以给你提供想法,而且由孩子自己提出的处罚方式,孩子也更能接受。

      在说了处罚措施之后,别忘了再说说奖励措施。赏罚分明才更能催人前行。

      强化是加强孩子的好行为,也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① 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通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奖励的方式可以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及表扬等。上文那个爱使用正惩罚方法,爱给儿子开罚单的爸爸,其实可以正惩罚和正强化一起使用,对孩子的坏行为罚款,对孩子的好行为给奖金。

      ② 负强化

      负强化与正强化正相反,是指去掉一个坏刺激。这种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较大一点的小孩依旧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应该做什么来帮他改正这一坏习惯呢?从负强化的观点来看就是当这个孩子吸吮手指的行为一出现就要受到指责,而一旦其不再吸吮手指了,就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吸吮手指行为的频率就会渐渐降低直至消失。

      在对孩子说奖励措施时,跟说惩罚措施不太一样。因为微笑、点头、不再批评等等不具体的奖励,就不太能说出口,因此这些非物质的奖励,让孩子自己来发现,反而更好。

      3. 第三步:不断坚持,不断给孩子信心

      行为心理学说,养成一个好习惯要21天的时间,而让一个好习惯牢固下来,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持久战,所以父母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

      改变一个行为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的坚持,孩子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在改变的过程中,最挣扎的也是孩子。大人们看看自己要改变一个坏习惯有多痛苦,就能明白孩子有多痛苦了。因此,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加油打气,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的。我很喜欢有位心理学家的说法:“我们应该敬畏孩子的挣扎,陪伴他,不去包办更不去干涉,这样他才会生出勇气,发现自己应对问题的力量,让自己的能力充分地被开发。当他独自一人成功地做到了,他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激发孩子的信心,除了鼓励孩子,还有一个办法:让ta看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伴也能做到这件事,让孩子在同伴身上观察学习,这种方法也能给孩子信心,或者说,这也是一种激将法。

      一次聚餐时,小东上了餐桌就是不好好吃饭,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去的,边玩边吃。妈妈没有任何责备他的意思,而是叫上了另一个小朋友跟他坐在一起,陪着他吃。这样一来,小东看着其他小朋友比着吃,一会儿就把碗里的饭菜吃光了。妈妈认为,与其惩罚他,不如改变一下就餐环境,把大家就餐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热烈的就餐气氛,利用这种气氛感染孩子,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吃饭这件事情上来。

      不过,在使用激将法的时候,不要说“你怎么不行”,这是责怪,而要说“他行,你比他还行,所以你也行”这才是鼓励。

    文章链接:/etjy/jiaoziyoufang/20140521/767.html
    (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教育,
    赞助商链接

    儿童算术游戏
    Copyright © 2005 - 2014 幼儿教育网 联系站长QQ:2372-4776-8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妈妈 版权所有:京ICP备12036128号-4 5.6 ms2 sq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