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读书方法不防用在孩子身上。
(1)专心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朱子童蒙须知)
(2)读书方法
凡读书:整容,定心,看字,断句,慢读;务要字字分晓。毋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必逐日带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屠羲时 童子礼)
注:读书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积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强记诵,为师者又假此为功,以取悦父兄;遂不计生熟,慢令加读,旋即遗忘,所宜戒也。
(3)熟读之法
凡背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使理与心浃。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之学者,在乎此也。
(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
(4)百遍为基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明 何伦 何氏家规)
(5)精熟为贵
读书自须成诵,熟读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记忆而能有得者也。自幼至长,应读之书甚多。今之课读者,初读生书时,学生强记以塞责,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时渐忘,后来即加温习,已须多读遍数,重费工夫。迨读书渐多,工夫渐少,温习难遍,多所遗忘。继以温理苦难,师生皆以为畏,直至废弃旧书,同于未读,则前功尽弃,终身无精熟之书矣。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难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记,背读百遍,尤能牢记,不至趁口读过,亦收放心之一法也。又复连前带背,每日温背,不费工夫,温书虽多,无虞难遍,是虽勤苦于前,而终得收效于后也。前辈常云:「读生书,莫待温时熟。」言初读时,必使透熟,终身不忘也。又云:「读温书好像生时读。」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读过,必须字字分明,句句体认,如读生书也。二语与程氏所言相表里。总之读一句,熟一句,得寸则寸,则工夫不致浪费虚掷,终身受用不尽矣。
(6)二十二遍读书法
每天读一课新书,规定读十遍,并用笔画记在书上。第二天,读新课文时,先复习旧课文五遍,画上五遍的记号,再读新课文十遍;到了第三天,读第三课时,也再复习第一课五遍,第二课五遍,再读第三课十遍;第四天时,先复习第一课二遍,第二课第三课各五遍……如此类推,直到每课都读了二十二遍,笔画加起来正好是一个「读」字。丰子恺称这二十二遍读书法是个笨办法,但对他来讲效果颇佳。
(丰子恺)
其实,以上的“背书”方法,真正强调的是“熟读”、“缓读”,反覆不断的强调“读百遍”,却不强调“背诵”,甚至明白的反对勉强背诵,此事颇有值得玩味之处。
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会背书的民族,但古人用的却是一种没有任何技巧的技巧:“百遍法”。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
“能一精熟功夫,积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强记诵,…遂不计生熟,…旋即遗忘,所宜戒也。”
“凡背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今之课读者,初读生书时,学生强记以塞责,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时渐忘,…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难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记,背读百遍,尤能牢记,不至趁口读过,亦收放心之一法也。”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为什么“读书千遍,其文自见(现)”?
《【虚云老和尚】楞严经及学佛开示 》一文中,虚云老和尚开示:(楞嚴經)“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批注,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 ”
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以经解经, 以张仲景解释张仲景…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响往且值得努力的境界啊。
文章链接:/etjy/ertongyuedu/20110129/91.html(责任编辑:李老师)
关键词: 读书方法,